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基因分型:未来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策略的一部分

来源:    时间:2011年12月11日    点击数:    5星

    5月18日消息 - 美国每年实施的冠脉支架置入术超过100万例,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基础措施,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近期研究表明,肝细胞色素基因变异体的患者体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有所改变。这些被全基因组扫描所证实的基因变异是氯吡格雷作用具有显著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并且与患者出血、支架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该研究5月1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

    当前可选择的氯吡格雷使用策略包括应用较高的维持量与负荷量,以及改用普拉格雷或替卡格雷。依据上述研究,临床医生可通过简单的基因分型有效指导基因变异携带者的相关治疗。在携带氯吡格雷功能获得性和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的30%欧洲裔和40%亚洲或非洲裔人群中,此种个体化治疗方法可能预防成千上万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述评

    功能丧失性肝细胞色素P450(CYP)2C19*2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生成减少,以及体外血小板对二磷酸腺苷反应性升高有相关性。CYP2C19*2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不良临床转归独立相关。

    有关于乏代谢者(携带2个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者)中氯吡格雷功效减退的争议近期已在FDA“黑框警示”中着重指出。然而,许多氯吡格雷反应性变异不能由CYP2C19*2等位基因(最常见的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解释,其他遗传和非遗传学因素也可能有重要作用。

    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人群中,氯吡格雷治疗期间血小板对二磷酸腺苷的高反应性是被确证的复发缺血事件预测因素。尽管在个体患者中血小板功能由于外界可变因素的影响而呈动态变化,但CYP2C19*2等位基因的影响却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合理的做法可能是同时考虑基因分型和血小板功能指标,从而更好地评估缺血风险以及指导抗血小板治疗。

    未来需要实施检验最佳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新策略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以便为将基因分型纳入常规临床实践提供必须的证据基础。

    原文链接:

    1、The Case for Routine Genotyping in Dual-Antiplatelet Therapy.

    2、Genotyping One Piece of the Puzzle to Personalize Antiplatelet Therapy.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