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回眸2009:乳腺癌研究热潮背后的思索

来源:    时间:2011年12月11日    点击数:    5星

    1月15日消息 - 回顾近年来乳腺癌领域众多研究,不难发现,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靶向治疗是其热点。

    ● 无论是化疗领域的A(蒽环类)和T(紫杉类),还是内分泌治疗领域的T(他莫昔芬)和A(芳香化酶抑制剂),都不能绝对地互相代替,基础药物不应被遗忘。 

    ● 面对当前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研究,我们应思考的是,同样的基线入组条件,为何有些患者不能获益?或许这才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我国与国际逐步接轨的今日,所谓的盘点2009,是否也应在放眼国际的同时,结合一下我们自己在临床上的理解、体会和收获呢? 

    化疗 “基石地位,难说再见” 

    纵览近年来乳腺癌领域众多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这个靶向治疗受到“追捧”的时代,化疗的基石地位仍无法动摇。 

    已知细胞毒化疗药物单药的有效率至少能达到20%左右,试问当前哪种靶向治疗药物单药疗效可以达到这一数值?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无论在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阳性还是阴性领域,多项研究证明的都是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后的益处。我们在关注这些靶向药物获益的同时,不应忘记“光环背后的功臣”——化疗药物。在2009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SABCS)上的一项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化疗药物的不可或缺:对于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舒尼替尼单药疗效并不优于卡培他滨单药。因此,靶向治疗药物的价值多体现在其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上。有特定靶点的靶向药物治疗无效可能意味着确实无效,而化疗药物虽然没有针对性的靶点,但其至少还可能对一些肿瘤细胞发挥细胞毒杀伤作用。 

    近年来,许多话题都涉及蒽环类药物在目前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问题。其实,越是怀疑它的价值,就越证明临床实践仍然离不开它。记得在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一个教育专题会曾针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我们是否还需要蒽环类药物?”展开了讨论。基于蒽环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现场的投票结果显示,多数听众仍认为,目前蒽环类药物的益处大于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在2009年SABCS上的BCIRG 006研究的最新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只是证明了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曲妥珠单抗后的获益,但依然无法明确不加蒽环类方案是否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此外,之前也有研究显示,8个周期紫杉类方案的疗效并不优于4个周期蒽环类序贯4个周期紫杉类方案。可见,多数治疗方案还是倾向于基本药物与较高级药物的组合,这也再次提示了化疗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不可替代的基石地位。 

    另外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目前国际、国内各大肿瘤学会议上,演讲者多主要针对当前重要的研究进展进行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忘记或摒弃原来的基础治疗。作为演讲者和听者,有必要学习如何在捕捉最新进展信息的同时,注意结合以往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以及自己的实际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灵活把握对于患者的治疗选择。 

    一言以蔽之,关注最新进展,重视基础药物。 

    内分泌治疗 “层峦叠嶂,柳暗花明” 

    目前,内分泌治疗领域的研究多针对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与传统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TAM)的初始、换药、延续辅助治疗展开,如BIG 1-98、TEAM等。但是,这些研究结果都只是证明了AI与TAM相比的优势,并未带来更多新的治疗理念,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认真体会。例如,5年AI与2~3年TAM序贯AI至5年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有何启示?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其适合的治疗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要学会对研究数据进行合理的解读。首先,多数内分泌治疗相关研究针对的都是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多为65岁),这就对临床上绝经前患者比较常见的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围绝经期患者,可考虑先给予TAM,待绝经后再给予AI;对于年轻低危患者,不一定必须给予卵巢抑制+AI;而对于年轻高危患者,则多建议有效的卵巢抑制+AI。其次,目前的研究多提到的是AI 5年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的治疗期限都必须达到这一时限,临床上要注意因人而异,进行合理选择。再其次,副作用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在AI的具体选择方面,正如在2009年圣加仑(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上有专家所采用的“可乐”比喻一样,具体的临床选择可能仅与不同医师的用药习惯有关。

    鉴于乳腺癌是激素相关肿瘤,有必要充分利用内分泌治疗这一有效治疗手段。但是,雌激素受体(ER)阳性患者并不一定就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因此,当目前大家过多沉溺于比较两种不同方案疗效和生存期优势的时候,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同一研究中基线入组条件基本相同(入选标准、药物方案和剂量基本平衡)的患者,并未全部从治疗中获益?因此,未来我们对于相关转化性研究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大,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这才是今后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 

    此外,在今年的SABCS上,双膦酸盐在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方面的意义得到了证明:妇女健康倡议(WHI)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口服双膦酸盐的绝经后女性,其侵袭性乳腺癌的发生率较不使用双膦酸盐者降低了3成左右。其实,早在2008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ABCSG 12研究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探讨。该研究的初始设计是为了比较药物性卵巢功能抑制联合TAM或AI的疗效,同时观察唑来膦酸对预防骨丢失的效果。结果发现,加用唑来膦酸组患者在无病生存、无复发生存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的优势。虽然这一现象是否可以真正改变临床实践仍有待商榷(因为有些骨质疏松患者本身乳腺癌的发病率就比较低),但这至少说明了双膦酸盐今后可能的应用趋势。 

    靶向治疗 “众里寻他,蓦然回首” 

    2009年,乳腺癌靶向领域还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新发展动向,其中,抗HER2靶向治疗依然是热点之一。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目前大家对HER2相关治疗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将对我们的临床实践颇具指导意义。针对目前抗HER2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如HER2检测、抗HER2靶向治疗在解救、辅助、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推出的《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编者注:详见本刊10月29日B16)即将发表。该共识是根据当前国际上抗HER2靶向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国内乳腺癌领域知名专家的讨论所形成的,将有利于指导我国临床医师的具体临床实践并形成合理的行业规范。因此,本共识可称得上是2009年我国乳腺癌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进步。 

    此外,曲妥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这类患者,除了继续保留曲妥珠单抗、同时换用其他联合化疗方案以外,对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同时进行更换(如拉帕替尼+卡培他滨)也是选择方案之一。在今年SABCS上报告的一项比较索拉非尼+紫杉醇与紫杉醇单药疗效的研究为大家提供了又一种可能的选择。该研究表明,索拉非尼的加入可改善疾病进展时间和客观有效率。虽然尚无研究针对索拉非尼与曲妥珠单抗或贝伐单抗进行直接比较,但部分医师的用药习惯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对于不适合贝伐单抗治疗的HER2阴性晚期患者,进行此种联合的尝试也未尝不可。此外,贝伐单抗在HER2阴性患者一线、二线治疗中的益处均得到了证实。因此,目前临床医师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多,对大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选择治疗方案。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