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两周内倒下三位骨干,谁来拯救医生健康?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4年10月28日    点击数:    5星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充满了悲伤的气氛:最近两周,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接连倒下了三名医生。太多医生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眼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实在令人心痛。医生过劳问题亟待重视!

医生接连倒下

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4日,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发现时已无呼吸,CT检查显示其脑干出血30毫升,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的专家会诊后认为预后极差,最好的结果就是植物人,昌医生今年只有42岁,现在仍然住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

短时期内多位医生的猝然倒下令不少医疗界从业者受到不小的震动,而实际上,伴随着强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凸显,医护人员“过劳死”在近年来并不少见。去年11月,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奇连续五天做手术抢救患者,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他感觉不舒服,准备回家休息,结果晕倒在家门口。从昏迷中醒来,王奇预感自己情况不好,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明天把我的手术停了吧!”半个月后,王奇因脑出血经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9岁。

2008年在全国多家医疗机构中进行的《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

一些重点科室、重点领域成为这一情况的“重灾区”。如急诊、外科、心内科、呼吸、消化、儿科、妇产科、神经、耳鼻喉等重点科室,35岁至55岁之间的骨干力量,伴随着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问题,对自身健康多有忽视。

在这些医护人员中,不少人由于工作业务繁忙,经常错过单位组织的每年一次的体检,日常对偶有不适的感觉没有特别留心,往往一旦发病就无法挽回。而常见的发病原因,则多数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突发造成的心血管急症。

“过劳死”医护人员的特点

1、年龄上以中青年为主:伴随着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问题,综合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北青报记者发现,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多数年龄在35岁至55岁之间。

2、重点科室的骨干力量:过度疲劳的情况在热门科室,医院重点学科方面尤为突出。其中又以急诊、外科、心内科、呼吸、消化、儿科、妇产科、神经、耳鼻喉等重点科室为“重灾区”。

3、对自身健康多有忽视:其中不少人由于工作业务繁忙,经常错过单位组织的每年一次的体检,日常对稍有不适的感觉注意不够,往往一旦发病就无法挽回。

4、常见发病原因:多数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突发造成的心血管急症。

很多人听闻医生特别是中青年医生突然离世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医生怎么也会猝死?”实际上,在健康面前,医务工作者并没有豁免权,他们的患病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低,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一群体精神紧张度高、压力大、体力活动少,伴随着医生自身年龄的增长,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也会让“医生”逐渐成为“病人”。无休息的学习,高强度的工作,纠结的医患关系……种种因素,也让很多医生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感到不满意。这种不满意投射到他们对子女择业的倾向上。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对北京、河北、广东、海南、云南、甘肃等11个省市的6000余位各层级的医师进行的执业状况调查问卷显示:近8成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近5成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甚至不少医生对自己的执业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很多目前的主力医生都非常担忧:在国外,学医的是最顶级的学生;但在国内,最优秀的高中生已经不愿意选择当医生了,“等到我们老的时候,给我们看病的医生还能信得过吗?”现在,不仅仅是下一代医生的来源堪忧,而是主力军也面临着过重的工作压力。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希望医院的明日之花不要再凋谢!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