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呼吸>>正文内容
呼吸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抗感染策略

来源:中国医学急救杂志    时间:2015年08月04日    点击数:    5星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都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已成为急诊重要就诊人群,比重不断攀升,与其相关CAP也成为常见急症。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变化的特殊性,成为罹患CAP的重要人群,Palma等研究显示,老年CAP发病率为每年15.8/1000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CAP病死率也显著增加。由于老年CAP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漏诊、误诊,急诊科医师应提高识别老年CAP的能力,掌握合理的抗感染策略。
  

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特点
  

老年CAP临床表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典型”。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渐退化,缺乏代偿潜力,全身及包括呼吸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多合并COPD、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罹患CAP后常突出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差及意识障碍等,或表现基础疾病加重,而缺乏典型咳嗽、咳痰、发热、肺部啰音等肺部感染的特点。老年CAP中重症CAP占有较大比例,并随年龄增加比例明显上升,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吞咽功能不全及咳嗽反射减弱,普遍存在显性或隐性误吸,吸入性肺炎约占10%——30%,误吸分泌物作为培养基促进病菌繁殖,引起坏死性肺炎、肺脓肿,误吸食物或胃液,多诱发急性炎症,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在20%——65%。老年CAP不仅呼吸衰竭多见,也常出现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高/低血糖、低蛋白血症、上消化道应激性病变、肾损害、心律失常及休克,水电解质紊乱更是常见,肺炎的表现往往被掩盖。因肺组织弹性差、支气管张力低,肺通气不足,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老年CAP病程迁延,病灶吸收缓慢,多数需4——6周才能完全吸收。老年咽喉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常无法经口咳痰,口痰标本不易收集,培养可靠性差。X线呈支气管肺炎形态者比大叶性肺炎更多见,病灶多呈斑片状、网状、条索状阴影,由于不能配合屏气或呼吸频速,X线检查常受影响,尤其胸片受影响明显,远不如胸部CT更为敏感可靠。
  

老年CAP的病情评估
  

病情评估是急诊科医师基本功,目前有多种评分工具用于CAP患者的病情评估。 1997年,Fine等提出的PSI评分系统是对CAP患者病情评估最完善的系统之一。PSI评分系统包括3个人口学因素,5种合并基础疾病,5项体格检查和7项实验室检查,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置的分数不同。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总分按<51、51——70、71——90、91——130、>130,分为I——V级,I——II级可接受门诊治疗,III级需要留院观察,IV级以上需要住院治疗。PSI评分在预测较低风险患者方面更有优势,然而项目繁多复杂,在“拥堵”的急诊科未能被接受普及。另一CAP的重要评分工具CURB——65评分包括5个指标:意识障碍、尿素氮>7.0 mmol/L、呼吸频率≥30次/min、收缩压<90 mm Hg或舒张压≤60 mm Hg、年龄≥65岁, CURB——65<3表示低病死风险,而CURB——65≥3代表高病死风险。CURB——65相较于PSI评分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能更好地评估病死率较高或需住院治疗的高风险患者。由于其评分项目简洁,可能更为适合急诊临床工作,因此被中国急诊医师协会所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收住院标准。评分是为判断病情和预后并指导治疗,无论评分如何,出现脏器功能不全对于老年CAP即是预警指标。
  

老年CAP的病原学特点与诊断
  

由于协调和工作难度以及老年痰标本的质量低下,尚未见老年CAP病原流行病学权威发布。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均可导致老年肺炎,而老年CAP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是细菌。在20世纪50年代,肺炎链球菌是肺炎的主要致病菌(90%)。但随着青霉素及其他抗菌药的广泛应用,减少了该菌种肺炎的患病率和危害性,其他细菌感染明显增加,G——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由于老年的特殊性,条件致病菌、非典型病原体、耐药菌甚至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老年是呼吸道病毒的易感人群,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也常见于老年人。老年CAP致病微生物不仅与个体基础疾病、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有关,也与地区微生物流行病学有关。国内对老年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痰培养研究中,21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痰培养阳性6l例,阳性率为29.1%,菌株68株, 以肺炎链球菌(41.2%)和流感嗜血杆菌(32.3%)为主,与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明显不同;另有研究同样显示,肺炎链球菌仍为老年CAP的主要致病菌(16.7%),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出率高达40.1%,其他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肺军团菌等。国外一项为期12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老年患者虽然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复杂,但其最主要的致病菌仍然是肺炎链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咽部正常菌丛中厌氧菌比需氧菌多10——20倍,老年吸入性肺炎多为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占很大比重,由于常规培养不能生长,易被忽视;也有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吸入因素,肺炎链球菌均为老年CAP的最主要致病菌。总之,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明显增加,肺炎链球菌是老年CAP的主要致病菌这种趋势目前仍没有改变。
  

由于不同病原微生物所致老年CAP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明确病原微生物是困难艰巨的工作,但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决定性意义。近年虽然肺炎病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但能快速指导急诊CAP诊治的手段有限,类似POCT明确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应是研发方向。痰培养、血培养、血清学检查、经纤支镜刷取物或活检以及支气管灌洗液培养,肺组织培养等有助于感染的病原体明确。但对于非典型病原体,培养耗时长、技术要求高,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血清学检查方法技术成熟,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缺点是需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才有意义;尿抗原检测谱窄、假阴性率高、成本高;聚合酶链反应快速、不受抗生素应用影响,但操作繁琐,影响因素多,缺乏统一标准,应用有限;活检及组织培养等方式属创伤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且不能反复进行,临床上仅用于重症肺炎的诊断。痰培养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肺炎的诊断指导意义一直饱受争议,工业化国家痰标本培养在所有培养标本中比例远低于国内,老年痰培养结果更受质疑。尽管如此,痰培养仍是重要参考,只要按程序要求严格采取痰标本,不失为一种简单、方便的检查方法。痰涂片的快速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吸入性相关的老年CAP在送检标本时应常规厌氧菌培养。
  

对于急诊老年CAP,首先痰涂片,然后培养,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者,应安排血培养。凡合并胸腔积液并有穿刺指征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有其他特别病原感染临床指向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肺炎支原体、军团菌抗体滴度测定等。
  

想通过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急诊老年CAP的初始抗感染是不现实的,急诊CAP的初始抗生素选择多为经验性治疗。有观点认为,轻、中度CAP患者通常不做病原学检查,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需进行病原学检查;而病情危重或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则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常规进行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考虑到老年CAP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有潜在恶化风险,或评估不能顺利恢复的轻、中度CAP,即使CURB——65评分<3的患者均应在抗生素使用前尽可能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以利后期指导,而不应限定于可能收住院或界定的重症患者。
  

老年CAP的急诊抗感染策略
  

1. 病情评估与抗生素效果评估策略
  

急诊医师首先应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病情分级分层,评估可能的致病原,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决定是否进行病原学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普通实验室检查可对感染病原有初步指向,如发生于流感季节的病毒性肺炎前期通常咽痛、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白细胞不高或偏低等,军团菌肺炎常伴肌肉酸痛和低钠血症,有些感染如曲霉菌肺部影像学表现特殊,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可有游走特点等。临床资料的分析评估对病原种类可做初步判断,根据病情分级、分层合理选择抗生素,如既往体健的低风险患者,考虑细菌性肺炎无耐药肺炎链球菌者(DRSP)门诊初始经验治疗可单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类口服或静滴,难以辨别病原微生物种类的老年重症肺炎需强力抗生素广覆盖策略。老年CAP抗生素选择是一困难课题,严格地说,针对重症患者“大、万、能”组合的“重锤猛击”策略并非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罕有同时“耐药球菌和杆菌、真菌”同时感染的肺炎,由于老年重症CAP的不典型特性和凶险进展,也是临床无奈之举。但并未见到如此组合降低重症CAP病死率的循证医学证据。
  

正确的抗生素治疗24——48小时通常即可见效,最迟不超72小时应对治疗反应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及针对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甚至肺部影像学改变,判断是否有效,针对的感染原方向是否正确,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种评估应间断进行。
  

2. 老年CAP抗生素选择策略
  

急诊老年CAP抗生素选择应考虑用药时机、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当地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情况、单药或联合、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药代学和药效学)、肺组织抗生素浓度、老年病生理特点、避免毒副作用等。
  

2.1 抗生素应用时机
  

CAP抗生素应用时机一直存在争议,由于资料收集需要时间,评估时间越长,信息越详细,医疗安全性越高;如果延迟使用,尤其重症患者,可能造成多种危害(病死率增加、住院日延长和总花费显著增高等);过度强调早期应用,可能导致抗生素过度使用甚至滥用。2007年美国指南只是一般性强调了首剂抗菌药物应在急诊使用。而2011年欧洲指南则强调重症CAP患者需在1小时内进行抗菌治疗。目前,业内专家和指南更多达成的共识是:尽可能在诊断CAP 后4小时内使用抗菌药物。我国一项对急诊CAP治疗观念的调研显示:59.4%急诊医师在4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而相关专家共识未界定时间,只是强调尽早应用,首剂抗生素在急诊完成。老年CAP有较高病死率,与吸入相关的老年CAP病死率可高达65%,抗生素延迟应用1小时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上升7.6%,新脓毒症指南仍强调了严重感染在1小时内强力抗生素应用。建议有高死亡风险,或CURB——65评分≥3,尤其吸入相关老年CAP,应参照执行急诊1小时内抗生素应用原则。
  

2.2 抗生素种类选择
  

理想的抗生素经验性选择应是覆盖了怀疑的病原菌,符合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避免了耐药,单次给药,在肺组织浓度高,肝肾等毒副作用小,适合老年患者生理状况和药代动力学特点,甚至价格低廉。事实上,这样的抗生素目前是不存在的,可能是开发方向。我国2011年发布的《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专家共识》主要推荐三大类药物用于CAP的抗菌治疗: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类。
  

β——内酰胺类因其安全、副作用小无疑是应用最广泛的主流抗生素,随之而来是耐药菌增多,我国Mohnarin耐药监测显示肺炎链球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有所降低,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仅为29%。最新研究甚至建议尽量避免在急诊中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因为可能会增加产ESBL肠杆菌耐药的风险。我国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克拉霉素)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炎链球菌的敏感率仅为11.2%——26.2%,最新一项肺炎支原体耐药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71.7%。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应用耐药性形势严峻,但第三代莫西沙星用于老年CAP应是可行的选择,抗菌谱较广,能覆盖CAP常见的肺炎链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目前仍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肝、肾双通道排泄,老年、肾功能障碍(包括接受血液透析、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或每日透析)或轻至中度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均无需调整剂量,在缓解CAP患者的发热及其它临床症状,也显示优势,价格偏贵是其缺点。但随着使用增多,也必将增加耐药发生机会。
  

虽然肺炎链球菌是老年CAP的主要致病菌,但其他病原微生物增加的现象不能忽视,经验性选择时应包含涵盖对DRSP敏感的抗生素。中度以上感染者,可选用第二、三代敏感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包含吸入性重症老年CAP患者,选用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莫西沙星,基本覆盖了包含厌氧菌的可能致病菌,应是推荐的选择。针对可能的致病菌,有关专家共识做了成人CAP的详细推荐,建议老年CAP参考执行。
  

2.3 抗生素应用注意事项
  

要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必须熟悉选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抗微生物活性、药动学、药效学和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避免增加毒副作用;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减少,肾功能减退,肝脏酶活力下降,用药后血药浓度较青年人高,半衰期延长,易发生毒副作用,故用药量应小,有时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选择用药,氨基糖甙类通常慎用;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长,肠蠕动慢,易影响药物的吸收,对中、重症患者,应采用静脉给药为主,病情好转后再改口服;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疗程应够,防止复发,一般体温下降,症状消退后7天方可停用,特殊情况,如军团菌肺炎用药时间可达3——4周,抗病毒治疗多限定7天之内等;抗生素应用中需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注意老年人易发生菌群失调,假膜性肠炎,二重感染等,应及时防治;重症老年CAP针对明确病原的检查如痰培养需多次进行,痰培养要有细菌计数,客观分析结果,可靠的药敏结果可以指导用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发率的养老院CAP患者,可选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
  
3. 非抗生素抗感染策略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各临床专科的普遍要求,急诊科治疗老年CAP也不例外,以“珍惜”的心态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控制感染,除了抗生素我们还有什么?探讨老年CAP的病因并与去除,加强支持疗法,提高免疫力是必要的;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有效引流可以事半功倍,肺脓肿往往大量脓性痰咳出后症状缓解。微生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存在,抗生素问世前世界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除了抗生素,可能还有很多非抗生素抗感染措施有待开发,包括传统医学的充分运用。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