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胡大一批判《指南》是教条主义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6年06月03日    点击数:    5星

最近数年,医疗界流行“个体化”和“精准医疗”。虽然提出“个体化”已有多年,但医生还是难逃刻板印象指导下的医疗思维方法。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谈及医生看病时就曾表示,作为医生,不能照搬教条来看病,教条主义只能害死人。

看过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老人到急诊来,他刚在大街上摔倒了,他说他脚踝很疼。他跟医生说,确认一下是否骨折,给点止疼药吃。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他脚踝上。后来才知道,他是因为贫血才摔倒的。而贫血是因为他有结肠癌。

医生在面对一个患者时,思维常常被固化。对此,胡大一表示,作为医生,在医学院学到的是书本知识,书本概括的是共性,而临床实践是个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一个一个患者都是不同的,每个患者都有个性,不同的患者可能患有同一种疾病,疾病的共性存在于患者的个性当中。作为医生,不能照搬教条来看病,教条主义只能害死人。大家都在标榜《指南》,《指南》讲的是共性,讲的是一群人。而且我们这个《指南》里面大量是没有包括复杂疑难重症。如一个患者有肾衰,肺上又长了癌症,又有冠心病,你找哪一个指南?找哪一个路径?路径往往都是针对一个病的。患者得了不止一个病,就应该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医生在接触每一位患者时,一定要将疾病的共性和患者的个性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诊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诊治疾病的临床能力与水平。

其实,很多时候医生看病与侦探破案有许多共同的点,尤其是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求证判断,需从许多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有时可能会在患者的一点毫不起眼的体征上,可能会在一两句毫不经意的病史供述里,有时可能会在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下,可能会在不愿提及的往事经历中,获得些许有价值的线索。然后抽丝拨茧,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导致疾病产生的确切诊断。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