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感染>>正文内容
感染

一例老年肺炎患者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与治疗药物监测

来源:    时间:2016年10月17日    点击数:    5星

病例资料:

80岁老年男性,长期卧床。

主诉:患者诉咳嗽,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0℃。

现病史: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粘痰,量不多,无发热、胸闷、胸痛,无咯血、头晕、头痛等不适,未予以特殊治疗。2月前患者走路不慎摔倒,右侧股骨颈骨折,于首钢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发热,体温37.5℃,仍有间断咳嗽、咳白粘痰,量不多,当时胸片示:双肺渗出性病变?右膈下高密度影,新影增大,左侧胸膜增厚,予以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5g q12h抗感染治疗11天,辅以雾化、化痰、补液等治疗,患者仍间断咳嗽、咳白粘痰,量不多,无发热,痰培养提示鲍曼不动杆菌2+,胸部CT示:双肺炎症、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间隔旁型肺气肿、肺大泡,将抗生素调整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 bid联合米诺环素口服抗感染治疗,患者咳嗽、咳痰好转,无发热;6周前复查胸部CT示:双肺炎症,支气管扩张,较前略好转。4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咳嗽、咳痰加重,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及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并留置胃管,后患者咳痰好转。近1周患者未用抗生素,未出现发热,但仍需间断吸痰。家属给予自行口服果汁后出现呛咳,于2015-12-1下午出现发热至38.0℃,考虑吸入性肺炎可能性大。给予注射用拉氧头孢1g q12h。患者行痰培养后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万古霉素敏感,给予万古霉素治疗。

既往史: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50余年,1月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100拷贝/ml,目前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mg qd抗病毒治疗。帕金森病史9年,平时规律口服多巴丝肼片0.25g qd7 qd11,卡比多巴/左旋多巴0.25g qn。检查发现椎管狭窄5年,目前仍有腰痛,平日予以膏药(具体不详)止痛治疗,未行手术。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会诊目的:患者现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2-4起负荷剂量万古霉素1g,维持剂量0.5g q12h,体温波动于37.5℃左右,2015-12-6医师请药剂科会诊,要求调整万古霉素给药剂量。

会诊患者评估与药师建议:2015-12-6
• 患者诉咳嗽,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0℃。
• 查体与辅助检查:查体:神清,血压144/76mmHg,心率85bpm,呼吸18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示:血常规 WBC 6.65*109 /L,血小板159*109 /L ,中心粒细胞百分数:82.4%;降钙素原测定 0.083ng/ml(2015-12-1);肾功:肌酐66μmol/L(2015-11-27)。痰培养结果(2014-12-1):金黄色葡萄球菌4+,万古霉素敏感,MIC值为1μg/ml。
• 患者评估:患者肺炎诊断明确,既往多次培养示MRSA,考虑本次发热仍与之相关。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采用VCM-TDM-S1软件计算后,患者预计谷浓度在8μg/ml左右(详见表1)。患者体温控制不佳的原因考虑与万古霉素剂量不足可能相关。
• 药师建议:
1) 考虑目前疗效不佳与万古霉素剂量不足有关。
2) 于2015-12-7第一次给药前30min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据此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剂量。同日监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
3) 密切监测患者体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啰音情况等体征;血常规、PCT等感染相关指标。

表1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指导下不同初始给药方案下预估浓度表

会诊后患者随访:2015-12-7
• 患者偶有咳嗽、可白色粘痰。
• 查体与辅助检查:患者神清,体温37.5℃,血压144/75mmHg,呼吸17次/min,心率76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辅助检查:2015-12-7:万古霉素谷浓度6.8μg/ml,万古霉素峰浓度>100μg/ml;WBC 4.59*109 /L,PLT111*109 /L ,中心粒细胞百分数:83.0%; PCT 0.072ng/ml,Cr63μmol/L。
• 评估:采用VCM-TDM-S1软件进行预测,谷浓度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详见表2,图1)。当给予1g q12h给药方案时,预计稳态血药浓度可达到14μg/ml左右。
• 药师建议:
1) 调整给药方案,维持剂量改为万古霉素1g + 250ml N.S. q12h
2) 2015-12-9复查万古霉素谷浓度、峰浓度。
3) 2015-12-9复查患者肾功能,密切关注患者症状体征以及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表2不同给药方案下贝叶斯反馈后预估浓度表

图1 患者当前给药方案下血药浓度预测示意图

会诊后患者随访:2015-12-9
• 主诉:患者近3日未再发热,间断咳痰,为白色痰。
• 查体与辅助检查:查体:神清:血压139/82mmHg,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率80次/min,未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2015-12-9:万古霉素谷浓度14.1μg/ml,万古霉素峰浓度28.8μg/ml;Cr59μmol/L。
• 患者评估:采用VCM-TDM-S1软件进行预测,谷浓度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详见表3,图2)。
• 药师建议:建议继续目前给药方案,定期复查患者血清肌酐水平。

表3 不同给药方案下贝叶斯反馈后预估浓度表

图2 患者当前给药方案下血药浓度预测示意图

患者结局: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降钙素原等未见异常,胸片提示肺部感染明显好转,患者停用万古霉素后出院。

讨论:
1、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必要性
万古霉素TDM的必要性一直有争议,因此国内多数医院未开展该项服务。叶志康等对万古霉素TDM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表明万古霉素TDM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OR=2.62,95%CI 1.34~5.11,P=0.005)、降低肾毒性发生率(OR=0.25,95%CI 0.13~0.48,P<0.0001)[1]。在本病例中,考虑到患者高龄(80岁),存在肾功能的生理性下降,医师给予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维持剂量为万古霉素0.5g q12h。预计稳态血药浓度仅有8μg/ml左右,血药浓度不达标很可能是患者体温持续波动的原因。在药师进行剂量调整后,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上升至14μg/ml左右,患者体温下降,感染治疗的疗效比较明显。因此,必要的监测和合适的剂量是万古霉素临床治疗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2、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的临床实践
2015年,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该指南于2016年在《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全文发表[2]。该指南对临床实践中万古霉素使用的具体问题进行详尽的指导。本病例在该指南指导下,践行相关推荐意见,重点分析如下:

1)指南推荐“对使用万古霉素的老年患者和合并肝脏疾病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弱推荐)”。
由于老年患者肾功能生理性降低,万古霉素在老年患者体内的半衰期更长,表观分布容积更大、清除率更低,因此常规需要减量,因此有必要重点监测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本患者高龄,应进行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符合指南的推荐要求。同时,当医师给予万古霉素常规给药方案后,患者疗效不佳,体温仍有波动,此时更应进行万古霉素TDM,根据血药浓度调整患者的给药方案。

2)指南推荐“对于一般成人患者,推荐 10-15mg/L 为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强推荐)”。
在本例患者中,当给予万古霉素500mg q12h时,患者预测稳态谷浓度为8μg/ml,实测稳态谷浓度6.8μg/ml,明显低于指南要求的10-15mg/L。需要通过增加剂量调整血药浓度直至达标,以保证患者万古霉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3)指南推荐“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推荐开始给药>72 小时首次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肾脏功能调整首次监测时机(强推荐)”。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万古霉素半衰期较长。Takahashi等研究结果表明给药后48h并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72h后监测血药浓度较为稳妥[3]。本例患者2015-12-4首次使用万古霉素,在给药后72h(第7剂给药前)监测了万古霉素的稳态血药浓度,由图1可见,患者此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已经达稳。

4)指南推荐“建议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给药(弱推荐)”。
与传统给药方法相比,使用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和方法确定万古霉素初始给药剂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血药浓度达标率(RR=1.77,95% CI[1.50, 2.10],P < 0.00001),并显著提高细菌清除率(RR=1.94,95%CI [1.07,3.51],P=0.03)[4]。目前国内一般通过实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进行经验调整剂量,这种方法简单但不精确。研究发现使用贝叶斯方法调整给药剂量,其浓度达标率可以达到100%[5]。贝叶斯方法通过患者已测的血药浓度、年龄、肌酐、体重,按照设定的目标浓度可以自动准确计算出下一次的给药剂量,具有准确率高,能更快更准确调整剂量的特点。本病例运用VCM-TDM-S1版软件,采用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和贝叶斯反馈的方式,预测患者万古霉素体内的药动学状态,并调整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本病例预测准确,方案调整成功,为患者万古霉素药物治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Ye ZK, Tang HL, Zhai SD. Benefits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3;8(10): e77169.
[2]. Ye ZK, Chen YL, Chen K, et al.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a guideline of the Divis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6 Jul 11.
[3]. Takahashi Y,Takesue Y,Takubo S, et al. Preferable timing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renal function treated with once-daily 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J Infect Chemother. 2013;19(4):709-16.
[4]. 焦蕊,解染,翟所迪. 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法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13:1353-1357.
[5]. Pea F, Bertolissi M, Di Silvestre A, et al. TDM coupled with Bayesian forecast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invaluable tool for optimizing vancomycin daily exposure in unstabl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2, 20(5): 326-332.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病例征稿
作者:闫盈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