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外科>>正文内容
外科

急性阑尾炎手术丧命 哪里出了问题?

来源:    时间:2017年02月03日    点击数:    5星

【案例回顾】

病人女性,45岁,61kg。因右下腹疼痛伴体温增高,诊断急性阑尾炎收住院,入手术室后拟采取硬脊膜外隙神经阻滞下行阑尾切除术。临时查体病人全身状况较好,心电图检查及血凝常规无异常,选择L 1 ~2椎间隙为穿刺点,穿刺顺利,指征符合,确定穿刺针尖在硬脊膜外隙后回抽无脑积液,也未见回血,经头端方向置入导管3.0cm,固定导管后翻身平卧,并静脉输液扩容。测血压135/82mmHg、心率83次/min、SpO 2为98%,再次回抽注射器,确定硬膜外隙导管无回血,缓慢注入试验量0.75%丁哌卡因5ml,病人无异常表现,但约5分钟时病人出现烦躁,且突然呼吸费力,面部肌肉抽搐,继之呼吸停止和神志消失,此时心电监测显示:心率31次/min、测血压不清。即刻给予面罩加压供氧,静脉注射地西泮10mg、地塞米松10mg,同时紧急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病人出现室颤,紧接心搏骤停。经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并急行电除颤,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当拔除硬膜外隙导管时发现导管前端有较多回血。

【讨论与分析】

本例病人显然属严重局麻药中毒而死亡,其因果关系如下:

1﹒丁哌卡因误注入硬脊膜外隙静脉 当穿刺成功后首次回抽无血液回流,说明无血管损伤(穿刺针前端开口较大有血必然发现),当置入硬脊膜外隙导管再次回抽注射器,仍无血液回流,一般有三种可能:①导管误入静脉丛后,由于导管过长、过细,加之前端开口类似针眼,回抽负压一般较大,而椎管内静脉血管壁薄且弹性差,易吸附在导管前端开口处,致使血液不能短时间内回流,麻醉医师不易早期发现;②固定导管且翻身仰卧后,大部分导管被病人躯体压在脊背下,即使再次回抽,也较少出现血液流向导管尾端,大多情况下流出皮肤外导管几厘米或十几厘米,因被躯体压住遮盖,往往操作者误认为导管未置入血管内,因此放心的将局麻药注入,故隐患产生(因拔除硬膜外隙导管时发现导管前端有较多回血);③由于硬脊膜外隙静脉丛血管脆弱,硬脊膜外隙置入导管很易损伤血管壁,虽导管未置入静脉内,但血管壁损伤,注入硬脊膜外隙的0.75%丁哌卡因5ml 可部分经血管破损处吸收入血。此外,注药完毕,静脉丛内的血液经血管破损处缓慢流入硬脊膜外隙,并经过导管前开口端逐渐进入导管内(如当拔除硬膜外隙导管时发现导管前端有较多回血)。

2﹒中枢神经中毒 由于椎管内血管无静脉瓣,且与颅底静脉直接相通,注入0.75%丁哌卡因5ml 可逆向扩散整个椎管内静脉,同时也使颅底静脉(脑干区域处静脉)血药浓度猛增,致使透过血‐脑屏障的局麻药能直接作用于脑干的延髓与脑桥,从而迅速表现出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即烦躁、面部肌肉抽搐、呼吸费力,继之呼吸困难、停止,以及神志消失等。

3﹒丁哌卡因心脏毒性 椎管内静脉通过椎管外静脉回流至上、下腔静脉,沿途均无静脉瓣,进入椎管内血管中的丁哌卡因也很快经此途径抵达心脏,直接造成心脏毒性。由于丁哌卡因所致的心脏毒性很难复苏,故该病人心肺复苏失败。

【防范与处理】

1﹒除穿刺操作期间应细心、轻柔外,置入导管时也应缓慢,以避免导管刺破脆弱的静脉壁。注药前回抽试验不应过度用力,防止回抽负压过大而导管前开口被硬脊膜外隙脂肪组织所阻塞,从而阻挡了血液回流。

2﹒导管置入后先不回抽,因有时导管误入血管内回血很慢,因此,不应提早注药,病人翻身仰卧位后,导管前端开口如有血液则在重力下必然缓慢回流,然后让病人稍抬起脊背,并稍侧身,麻醉医师可观察导管前端有无回血,此时还可再次回抽察看,当确定无误后再注入试验量局麻药。

3﹒为安全起见,试验量改为2%利多卡因3ml 为宜,即使局麻药误入硬脊膜外隙静脉内,病人中毒症状也相对轻微,不会直接导致心搏骤停。

4﹒麻醉医师实施椎管内神经阻滞,必须掌握心肺脑复苏术。

(张培兴 王世泉)

来源:《麻醉意外》
作者:王世泉 王明山
页码:78-79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