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百岁军医牟善初离世:医德第一 善怀如初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7年08月28日    点击数:    5星

百岁老军医牟善初教授于2017年8月2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这位解放军总医院的军医,70多岁时,还经常半夜出急诊;80多岁时,他每天准时“朝八晚六”地上下班;90多岁时,他每周两次查房、会诊;100岁时,他生病住院仍在研读最新的医学杂志……常有人劝他“一把年纪了,别那么拼了”。他却说:“我和患者的关系,好似大树离不开泥土。”

与“瘟神”狠狠地斗过

1917年,牟善初生于山东日照的一户农家。他的母亲常年患病,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高中毕业时他选择了从医之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学校几度辗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年轻的牟善初萌生了从军之志。

26岁,牟善初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牟善初想上前线,但学校因为“不好分”,让学生用“抓阄”的方式决定是“军用”还是“民用”。

结果,牟善初抓到了“民用”的纸条,他不死心,悄悄打听到一位抓了“军用”纸条的学生,“私下跟他调换了纸条”,这才如愿进入部队,当上了军医。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牟善初随军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不知道救治过多少战士。等到抗战结束后,他先是回到母校从事内科工作,又先后就职于第五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其间,他干了一件载入中国医学史册的大事——“送瘟神”。

血吸虫主要衍生于我国华东沿江地区的河流湖泊,人们饮用或接触带虫之水,便可能感染血吸虫病。最初,患者只是发烧腹泻,之后便“面黄如南瓜,臂瘦似丝瓜;腿细如黄瓜,腹大似冬瓜”,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危及生命。当地百姓把这种病叫做“瘟神”。

牟善初与这个“瘟神”狠狠地斗过,打了一场漂亮的仗。

早在1946年,牟善初就诊治过一名发烧、腹泻、肝脾增大的大学生。仔细询问后,他得知该学生曾在参加夏令营时,多次与同学去江北的池塘游泳。

“由于当时尚无这方面的有关报道,我只好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怀疑是血吸虫病。”牟善初回忆,当时他对患者做了详细的检查,在显微镜下见到了病人肠粘膜标本中的血吸虫虫卵,“诊断证实后,我马上进行治疗,并嘱咐患者回去后让其他同学也来检查。果然,那一批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全部感染了血吸虫病,后经药物治疗,都康复了。”

由于有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1950年牟善初参加了华东某地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并担任防治站副站长。其间,他制订了一套治疗血吸虫病的措施,攻克药学难题,将有毒副作用的锑剂疗法的使用天数由21天减少到6天,降低了死亡率。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大兵团抗击大范围疾病,为期数年大获全胜,毛主席挥毫写下著名的七律诗《送瘟神》。他还参与教学培训,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血吸虫病防治人才,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荣立二等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探索老年病的奥秘

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开始主攻老年病治疗。在他科室住院的病人,平均年龄85岁,经过救治后,一般均能延寿至90多岁。

牟老的学生、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刚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时,整日“惶恐不安、手足无措”。她说,牟老为了帮她消除紧张情绪,尽快熟悉工作,手把手地带她查房、会诊、与病人和家属进行交流……“牟老是‘大内科’主任,他的学识涵盖呼吸、心脏、肾脏、消化、脑系等专科在内的所有内科领域,是公认的业界权威。”叶平说,在她心里牟老就像是“定海神针”,工作中只要有他在身边,就感到特别踏实。

当然,牟老高超的医术不仅源于渊博的知识储备,也来自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果敢的判断。

“面对疑难重症,牟老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守在病人身边,仔细查看病症,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叶平说,一位87岁的患者因肺炎入院,病情危重。当时,会诊专家组集中了全国几十位专家,由牟善初主持救治。

按常规,专家组给患者使用了抗生素,炎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却出现了严重的腹泻,持续腹泻对高龄患者是致命的威胁。如果停用抗生素,一旦肺炎加重同样会危及生命。

专家们各抒己见,见解各有道理,意见却大相径庭。病情不等人,该怎样决断?

牟善初反复分析了两种不同意见,认为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是严重腹泻,至于肺炎,可采用非抗生素疗法进行控制,建议停用抗生素。

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不少专家反对。停用抗生素导致肺炎恶化,风险谁敢承担?平时性格温和的牟善初在至关重要的时刻表现出特有的果断和冷静:他坚持停掉抗生素。

那一刻,专家们的目光一齐投向牟善初,没有人再说话,这也意味着他承担起一切责任。史无前例的方法实施后,牟善初住进了病房,经过几天几夜的临床观察并查阅大量资料后,认为可能是抗生素造成一种新的细菌感染引起腹泻。为了找到这种细菌,他和医护人员一连几天收集患者大便送检。

经过细菌培养,最终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新的罕见的难辨梭状杆菌,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菌群失调,这种细菌繁殖引起持续腹泻。他们根据试验结果果断停掉了抗生素,患者的病情果然开始好转,牟善初却由于连续工作体力消耗极大,加上精神极度紧张,倒在病床旁。

在接下来的救治中,专家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国内史无前例的难题,经历了种种突如其来的险情,每一次救治都是牟善初做出最后的决策。40天后,患者奇迹般地可以下床活动了。此时此刻,所有在场的人对牟善初的佩服和敬重油然而生。

这样惊心动魄的救治,在牟善初7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还有很多。无论是从死亡线上抢救生命的攻坚战,还是在病榻旁驱赶病魔的持久战,在医疗抢救需要做出重大抉择时,多次担任专家组组长的牟善初临危不乱、施救有方,让不少参与救治的医学精英们心悦诚服。专家们称赞他“定海神针,有大将风度”。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牟善初先后担任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组组长,在多次抢救中力排众议,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被誉为“开国元勋们的健康卫士”。他还组建了我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孜孜不倦地探索老年病的奥秘,在心肌梗死、肾癌、骨质疏松、庆大霉素的肾毒性等临床医疗科研领域取得了诸多开创性成果,成为我国老年医学的重要奠基人。

75岁高龄冒雪出急诊

“只要病人有事,随时叫我!”牟善初的学生、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说,这句话牟老已经说过20多年,但她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92年的一个雪夜,李小鹰在救治一名高龄病危患者时,发现其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数小时的抢救仍无明显起色。犹豫了很久,李小鹰还是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

“当时已是深夜两点,牟老详细询问病情后告诉我患者的病因,让我赶快查一下他办公室的一本书,拟好治疗方案告诉他。”李小鹰说,她很快找到了书,查阅后想了几条治疗意见,就再次给牟老家打电话请教,可他的家人说牟老已经去病房了。

“那年牟老已经75岁了,外面又下着大雪,我真担心他出事。”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小鹰说,自己挂了电话就守在电梯口等,也不知等了多久,牟老终于来了,“他颤颤巍巍地从电梯里跨出来,羽绒服上落了厚厚一层雪,脚上只穿了一双单鞋,早已被雪湿透”。

牟善初一边听李小鹰报告,一边指导她抢救,直到天色渐明,病人的病情才稳定下来。临走时,他叮嘱李小鹰:“只要病人有事,随时叫我!”

如今,李小鹰已经是业界知名的专家,经常被喊去出急诊。“有时觉得太累了,爬不起来,我就会想到牟老和我说过的话。”李小鹰说,她就觉得自己再没有理由懈怠。

不是院士 胜似院士

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牟善初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4次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至今仍是“医院院士墙上唯一不是院士的专家”。

一代名医,救治病患不计其数,写下论文一百余篇,而牟老所得的重大奖项却寥寥无几。有人劝他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他说:“还是鼓励年轻人去拿吧,我的成果能够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就行了。”有人要为他写自传,他说:“我没有什么可写的,我可以给你推荐其他人。”有人出于感激给他递上红包,他说:“我们是人民的医生,不能用钱来做交易。”

不过,在总医院人的心目中,牟善初不是院士,胜似院士。

“他平日里常穿一件领子有着整齐补丁的衬衫,脚上的条绒黑布鞋也多年未换。”李小鹰说,牟老生活简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淡薄名利的心态可能就是长寿的秘诀。

不过,牟老也有“大方”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拿出5万元为家乡建希望小学。后来,中国工程院给他颁发了15万元奖金,他也分文未取,拿来设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激励后辈。

老年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胜自认是牟老的“小学生”,他大学毕业时牟老已经80多岁了。在他印象里,牟老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经常鼓励年轻医生重视临床,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前几年,牟老每周二、周五都要到病房查房,方式很特殊:只带住院医生查。他说,一个医生开始行医的阶段最重要,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和作风,这是终身受用的。”刘胜介绍,年事已高的牟老还经常帮学生修改论文。

对于认识牟老30多年的医生曾强来说,牟老最让他感动的则是其“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

“牟老68岁时还在自学日语,我经常见他拿一本不大的日汉字典在背,就为了能‘不求人’地看懂医院进口的日本精密仪器的说明书。”曾强说,牟老8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上下班,每周都会去几次图书馆查资料。

“我的有生之年还能为病人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安慰。”10年前,牟老就曾这样说。岁月蹉跎,青丝白发,用一个世纪诠释的忠诚与大爱。

牟善初病倒了,住进了自己服务了小半个世纪的科室。负责照顾他的护士长张瑞芹说,“牟老扎针时,从不让我来,总让新来的护士扎,说是要告诉她们每一次扎针的进步。”张瑞芹说,牟老的桌子和床头上总是放着最新的医学杂志,精神好的时候,他就请人念一念,“就算不念,这些杂志也得放在他身边,他看着心里高兴。”

2016年11月,病房里来了一对探望的夫妻。女的叫程惠,是北京一家工厂的退休职工。听到牟老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她和丈夫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坚持要到病房看望牟大夫——她当年的救命恩人。40多年前,牟善初下放到某军马场劳动。有一天,军马场职工程惠骑马时不慎从马上摔下来,当场昏迷,造成严重的脑震荡。牟善初紧急施救,在她的床前整整守护了3天3夜,直到程惠转危为安。这段绵延了40多年的医患情,见证了牟善初对患者的大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医者修为,非一生倾注不可得之万一。大医精诚,牟善初用一个世纪的人生践行着医生职业的分量。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他“医德第一,医术深通,口碑载道,举世崇敬”。

风雨百年,牟老您一路走好!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