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糖尿病患儿不配合治疗?看看这位护士长的故事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8年09月20日    点击数:    5星

8月31日,在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韩启德院士发表讲话:“推动叙事医学的发展,让医生学习见证患者的苦难。”紧接着,9月4日《叙事医学》杂志举办了首发式。叙事医学已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然而,究竟什么才是叙事医学呢?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叙事医学。

8岁的女孩丁丁,因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住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她刚来的时候头发凌乱,眼神涣散,衣服有些脏兮兮,也不爱理睬医护人员。护士长试图接近她,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她说:“我叫糖尿病。”护士长很诧异:“你不是叫丁丁吗?怎么叫糖尿病?”丁丁说:“我妈说我有糖尿病,一辈子都治不好。”

护士长又问她:“你喜欢糖尿病吗?”丁丁瞪了护士长一眼说:“我不喜欢。你喜欢啊?”护士长说:“我也不喜欢,我们可以商量着把糖尿病赶走。”丁丁的眼神一下就亮了。

之后,护士长又用丁丁能听懂的话解释了糖尿病。丁丁之所以会得糖尿病,是因为她体内有一个不听话的血糖。在她少吃饭、不吃糖、多走路、打针的时候,血糖是听话的。在她吃得多、吃糖、光睡觉不走路也不打针的时候,血糖就是不听话的。护士长还答应帮助丁丁一起赶走糖尿病。

第二天,丁丁竟主动把她偷藏的糖果交给了妈妈,饭后还在走廊里散步。护士长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后来她了解到,丁丁有当老师的梦想,便继续对丁丁循序善诱。护士长对丁丁说:“你不仅未来可以当老师,现在也可以当老师,可以教会不听话的血糖听话。”

于是,护士长跟丁丁做下约定:如果前一天的血糖是正常的,护士长就会奖励她两个小贴片,一张奖励给丁丁这个好老师,另一张奖励给听话的血糖。而且奖励是在护士站全体护士的见证下进行的。神奇的是,丁丁从拒绝测血糖变成主动找护士阿姨测血糖,十分配合治疗。慢慢地,这个约定从一天变成一周。如果每周的血糖都是正常的,丁丁可以得到一支红蓝铅笔的奖励。直到丁丁出院,她共拿到了三支红蓝铅笔。

一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护士长从丁丁妈妈口中得知,丁丁出院回家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爱美了,还特别愿意去上学。她不仅能管控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开始管理父母的行为。对于护士长的帮助,丁丁妈妈留下了感恩的泪水。

在丁丁的故事中,护士长运用的方法就是从叙事医学中提炼而来的,具有五大核心技术:外化、解构、改写、外部见证人和治疗文件。

1、外化:就是把人和疾病分开。护士长告诉丁丁,她得病是因为体内有一个不听话的血糖。护士长让丁丁试着让不听话的血糖听话,是为了增加患者对疾病或问题的掌控感。在整个与丁丁接触的过程中,护士长始终把丁丁和她的病分开来对待。

2、解构:就是探索问题或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脉络。丁丁反复入院、不遵医嘱的背后其实与她的家庭文化分不开。她的妈妈常对她说:“你有糖尿病,你一辈子都治不好。”家人无望的情绪也影响了丁丁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

3、改写,就是根据“外化对话”所发现的那些被遗漏的片段和例外,让故事的走向发生改变。护士长发现丁丁有个当老师的梦想,于是她巧妙地抓住这个“例外”,引导丁丁去当“不听话的血糖”的老师。

4、外部见证,即借助别人的“眼光”和“说法”增长自己的力量。护士长不仅通过奖励给丁丁贴片,还在全体护士的见证下进行,帮助丁丁树立荣誉感和信心,对丁丁管控血糖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5、治疗文件,就是借助某种工具强化信念。譬如,丁丁得到的奖励——贴片、红蓝铅笔,都使她不断增加信心,自己能掌控命运,活着才是希望。

丁丁的故事只是中国石油中心医院里一个普通的例子。自2013年医院成立护理心理委员会之后,医护们一直身体力行推进叙事治疗,他们定期分享与学习叙事医学,在与患者和家属的访谈中,他们感受到患者心中的渴求,也体会到叙事治疗的价值和力量。希望更多医院和医生关注叙事医学,成为慢慢长夜中那个帮助患者走下去的引路人!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