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生命最后一站什么样?纪录片《生命里》让人泪目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8年10月11日    点击数:    5星

在迈克尔•哈内克夺下多项大奖的电影《爱》中,主人公乔治斯和安妮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安妮中风偏瘫,病情逐渐恶化,不愿会客也不愿去医院和养老院,越来越依赖乔治斯的护理。曾经优雅、善解人意的钢琴老师,被病痛和岁月折磨得失去人形,时而清醒时而胡言乱语。人生“最后一站”,残酷、绝望、挣扎、无奈,或许爱比死更冷。

近日,由云集将来制作,吴海鹰执导,腾讯视频、哔哩哔哩视频网联合出品的现实题材纪录片《生命里》获诸多影评人推荐。这部三集纪录片耗时6000多个小时,把镜头对准了医院临终病患区里的40多位临终者。

片中人物的共同点是“知道自己即将死去,这是他们最后的宝贵时光”。

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有一个舒缓疗护区。这里收治的,基本都是距离死亡不足三个月癌症晚期患者。医院周围的居民房都挂着镜子,他们认为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希望把晦气再返照给医院。

在这个死亡最高发的场所,大家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在疗护区内,死亡,无法避免。医护人员能笑谈生老病死,科学客观地看待这份工作。但患者的亲人们,往往没有那么冷静。陷入巨大的不舍和悔恨的亲人,有时候甚至比死者更悲伤。

有亲友积极地为患者鼓舞打气,抓紧时间制造愉快的回忆。总是一起跳广场舞的大妈,天天变着法子哄病床上的好姐妹开心。患者的孙子尚未意识到死亡意味着什么,只对摄像机的镜头充满好奇,却没听懂奶奶在病床上的一番语重心长。

那主角——患者本人呢?

有的人入住不久,就被周围频繁“离去”的人吓得狼狈逃跑,急忙申请转院。

也有人提前让家属拿来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她从中挑好了自己的遗像,挂在自己床头。还带来了走的那一刻要穿戴的寿衣和假发,准备好以最美的姿态,迎接人生舞台的谢幕。

如此强大的内心,连见惯死亡的护士也觉得多少有些残酷,她自己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

正因为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千差万别,这里有一套系统的患者评分制度,对每个入院病人进行评分。患者的病情及生存期、入院意愿、对临终关怀服务适应性、家人的支持度,都要进行综合评估,以提供相应的人性化服务。

总导演吴海鹰介绍,在拍摄影片的三年时间里,制作团队历经了家属排斥、不被理解、拍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起初被家属一次次地拒绝,都开始怀疑自己了,但当时换位思考就觉得可以理解,于是沟通的方式从‘说服’转变为了‘聊天’,就这么带着摄像机,穿着白大褂跟他们每日相处,日子久了大家就渐渐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也愿意接受真实的拍摄。”吴海鹰说。

吴海鹰提到了最令他动容和心生敬意的一位主人公——鲁胜兰。

这是一位68岁的老人,身患乳腺癌的她看起来却和普通人家的老太太没有两样,谈起往事像是拉家常。“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吃起来像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那种情形后来再也没有了。”乐观豁达的她给予了这部作品非常多鲜活、温暖、有趣的画面,这种克制冷静的风格与题材的凝重形成巨大反差。

不同于一般的医院,临终关怀服务的重心不在于进行过多无意义的维持生命的治疗,而更多是针对精神上的舒缓疗护(安宁疗护),让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命质量。安宁病房的医生、护士,他们的首要职责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帮助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由他们经手并“送走”的病人每年有近200人。相比起“白衣天使”,他们更像是“生命摆渡人”。

这里的医生护士义工有着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总能记住患者的爱好,体察患者的心思。有人想念某位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故人,有人放不下反目离家的女儿。医护人员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寻找联系线索,甚至亲自开车到远方接人,只为了尽快赶在病人离世前,满足他们的心愿。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关注开始、新生、开幕,而不太关心甚至不愿去思考结束、离去、落幕。但真实的世界却不是这样,始与终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落幕的戏剧是不完整的,没有尾声人生当然也是不圆满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生寄死归,希望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享受当下每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