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霍勇教授:临床医生不能做医学源头创新的“局外人”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点击数:    5星

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霍勇教授荣获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颁发的“最具影响力药物临床研究领军人物”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蜚声国内外的心血管专家,从医36年的霍勇已获奖无数,但这次获奖,却让其重拾了久违的激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各种原因。

医学创新,特别是来自临床的由医生主导的医学创新水平依然很低,成果产生及转化利用率都不高,这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短板,与善于创新的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与医学创新现状相矛盾的是,百姓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希望享有医学新科技成果的呼声日益强烈。

霍勇说:“要提升我国医学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尤其需要重视临床医生的主导作用。因为,只有医生最明白,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病人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及未来怎么深度解决病人的需求问题。”临床医生参与并主导医学创新,才是我国实现医学源头创新的关键。

为何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参与医学创新研究的程度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临床医生参与创新研究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我国医生参与医学创新研究的时间比较有限。创新从不是孤立事件,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体系。

霍勇参与并领导的H型高血压识别治疗研究,可以说为我国医生参与创新研究书写了一个珍贵的范本。

2015年,霍勇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CSPPT研究正式公布。该研究对预防中国人群脑卒中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在规范治疗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中国高血压以及卒中指南的修订提供了A类证据,堪称中国精准医疗里程碑式的研究。

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是目前我国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理念。而这一战略的重要保障,是突出疾病的预防。霍勇的骄傲,正是因为他团队的研究成果,凸显了疾病预防的作用和方法。

虽然现今霍勇团队这项持续20余年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其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插曲。特别是在2003年~2004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对照研究并没有重复得出相同的结论,其中就包括曾经给了霍勇重要启示的在中国林州市开展研究的团队。

霍勇团队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质疑。

霍勇解释:“其实,出现这样的学术争端一点儿都不令人意外。事实上,正是因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没有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论,才更加佐证了我们的研究有效。因为,中国的疾病谱与这些国家不同——我们2007发表的meta分析文章发现,欧美国家的居民大都不缺乏叶酸,因此这些国家的居民即便服用叶酸也不会带来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明显改变。但对于中国以及缺乏叶酸的其他国家的居民而言,长时间服用叶酸则可以明确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医生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临床工作要求严格遵守规范流程,创新意识容易被压抑。但是,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霍勇教授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并主导中国的医学创新研究,群策群力为我国构建“健康中国”和科技型强国贡献力量。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