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重磅!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分类 新型药物俱囊括其中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8年12月14日    点击数:    5星

Miles Vaughan Williams对心脏电生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将药物分为4类,这仍然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核心。但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推陈出新,在Miles Vaughan Williams(1918~2016)百年诞辰之际,有学者提议对其重新分类。

Miles Vaughan Williams的分类方法有许多局限性。昔日Miles Vaughan Williams建立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时,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对较少,人们对其机制的理解也尚且初浅。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增多以及对药物机制理解的日益深入,急需一个更精确的药物分类系统。

近日,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抗心律失常药物50多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众多临床药物和在研药物的分子靶标、电生理和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提出了现代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系统。最新分类方法发表在2018年10月的《Circulation》上。

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系统,在原有的分类基础上,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展分为8大类32种药物,并对各类药物相应的作用靶点、电生理特点、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

研究人员首先考虑了药物靶点的范围,通过细胞电生理效应追踪这些靶标。研究人员保留了原始的Vaughan Williams的I类~IV类,但根据最近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包括Na+电流的存在(I类)、自主性(通常为G蛋白介导)信号转导的进展(II类)、K+亚通道(III类)、与Ga2+稳态相关的新分子靶点(IV类)。

基于另外的靶点,研究人员引入了新的分类,包括涉及自动化通道、机械敏感离子通道、控制电紧张细胞偶合的连接蛋白、影响结构重塑的长期信号传导过程的分子。对于已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纳入范围更大的靶标及其生理后遗症,为基于药理学靶标重新进行现代化分类提供了框架。修改后的分类允许存在多种药物靶点/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有时实际上是致心律失常的。新的分类方法有助于对正在研究的新药进行分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电生理专家丁燕生教授认为,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出了很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理及靶点,有助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在其基础上,可为具体患者制订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该保留了原始Vaughan Williams框架的简便性的现代分类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和临床管理心律失常事件,并促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

英文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0354657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常路)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