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饶毅最新回应:有无造假历史会检验他们 说我无知恐怕是自己无知

来源:    时间:2020年07月15日    点击数:    5星

最近,饶毅与耿美玉两位学术大咖针对“学术造假”这一热点话题隔空掐架多个回合,引来了不少吃瓜群众的围观。饶毅首先剑指耿美玉团队忘记引用自家原创科研成果,文章有几分属于吹嘘。随后,耿美玉团队则回应饶毅的质疑荒谬、暗讽其知识储备不足。如今,饶毅教授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上进行了一一回应“耿美玉团队不肯认错,历史会检验他们”。

饶毅剑指耿美玉团队“忘记”引用自家成果 挑起战火

7月6日,北京大学的饶毅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Omission of previous publications by an author should be corrected” (作者遗漏了之前的研究,应予以更正)的文章,提出了2个质疑,挑起了战火。

一、“耿美玉团队已经发表12篇GV971或相关文章(7篇原创研究,5篇评论),但该团队2019年10月发表的GV-971相关研究对于之前发表的论文一篇也没引用。”

二、“一种药物可以通过这么多的靶点来治疗一种疾病”,饶毅对研究“可信性”表示“担忧”。

耿美玉回击饶毅:质疑荒谬少见多怪

7月13 日,耿美玉团队在 《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Geng et al.reply”的简讯,就饶毅教授的质疑进行了回应。

对于质疑1“为何不引用自家科研成果”,耿美玉团队回应称:“12 篇论文, 4 篇是评论,并未真正讨论 GV-971;一篇研究报道了GV-971一系列新的和截短的衍生物的化学合成,其并不关注GV-971本身;一篇是未经同行评审的会议摘要,简单介绍了一项未发表的GV-971研究结果;另一篇论文研究了GV-971对帕金森氏病的潜在作用,并非阿尔兹海默病。其余5篇论文与2019年的研究几无关联。”

4篇评论和1篇只报道化学合成论文的概况如下:

2003年发表在《中国药理学通报》和2005年发表在《生理科学进展》的论文,总结了糖类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潜力和机制;
2005年发表在《Biochemical Genetics 》上的论文,讨论了神经活性药物跨血脑屏障的转运;
2011年发表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的论文,总结了部分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小分子的设计策略;
2013年发表在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的研究,报道了一系列GV-971新的和截短衍生物的化学合成,并未涉及 GV-971 本身;
2003年发表在《中国海洋药物》的文章,探究了GV-971在帕金森氏病中的潜在影响,并非阿尔茨海默病。

1篇会议摘要:

还有一篇在大会上发表的文章,总结了当年未发表的有关GV-971的一些结果,但未经过同行评议。

以下5篇论文,耿美玉团队认为与2019年的论文的相关性很勉强:

2004年发表在《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上的论文,考察了 GV-971 对β淀粉蛋白聚集和神经毒性的影响;
2007年发表在《Neurological Research》 的研究,考察了GV-971对β淀粉蛋白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2005年发表在《Neuroscience Letters 》上的文章,研究了GV-971对东莨菪碱诱导的记忆损伤的影响;
2008年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上的研究,旨在在体外找到GV-971与神经元中的哪种蛋白相结合;
2005年发表在《药学学报》上的论文,在疾病模型小鼠中初步考察了GV-971可导致基因表达有何种变化。

耿美玉团队认为,过去数十年中,学术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已经有了飞速的进展,2019 年的研究主要关注了GV-971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全新的机制——肠道菌群和相关神经性炎症。据此,既往已经发表的12篇文章与2019年这篇文章的相关性微乎其微,都不足以被引用。

对于质疑2,耿美玉团队则回应“一种药物有多个靶点来达到治疗效果,十分常见”,还以二甲双胍为例进行了佐证,“二甲双胍能在不同的组织中通过多种机制,包括增加肝糖原生成、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来调控血糖。尽管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二甲双胍抑制了线粒体复合物1和AMPK的激活,但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可能促进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此外,耿美玉团队还透露,还有许多数据结果在等待整理和发表。在文中,耿美玉团队还表示,为了更好地了解GV-971的分子机制和治疗潜力,他们已在这一领域探索了十多年。

迄今为止,该团队表示已经发现,GV-971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其中GV-971在肠道菌群和神经性炎症中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通路。

耿美玉团队还表示,当前已经收集了大量体内外实验的数据,都支持GV-971能影响β-淀粉蛋白聚集、相关神经损伤以及认知衰退的观点。这些新发现,也将很快被公布和发表。

饶毅再次回应:不肯认错 历史会检验他们

耿美玉团队发文回应之后,饶毅教授没有在《Cell Research》上发文再次回应,而是选择了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上进行了一一回应。回应的全文如下:

问:饶教授,耿美玉研究员认为您说的12篇文章,与她们2019年的文章没有足够相关性,所以不用引用。

答:这样的回答非常有趣。

首先,耿美玉是这12篇文章的作者之一,而且每篇文章都涉及GV-971,而且还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

耿美玉被批评的2019年文章正是有关GV-971和阿尔茨海默病。

如果耿美玉等7月13日的来信认为这12篇以前的文章都与2019年文章没有足够相关性,那么这是试图否认她以前工作?如果否定前面多篇论文发表的研究工作,那就超过了我对她们一篇论文的质疑。

据媒体报道,耿美玉从1997年以来二十多年研究GV-971,而我提出的12篇文章是搜索到的她的相关论文,如果都无足够相关性,那么她以前做的工作只是无关?还是不重要?所谓不足够相关到需要引用的程度,如果按正常人简单理解,应该是说以前文章“不值一提”,她们真这么认为?不会是有人高级黑?

其次,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不仅没引用这12篇,而且完全没有引用耿美玉以前任何一篇涉及GV-971的论文或其他发表物。那是什么原因?如今与某药厂合作的耿美玉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耿美玉研究员和其他人联合发表的研究结果吧?

第三,那12篇论文中,白纸黑字写着GV-971如何作用于脑内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现在耿美玉等号称是作用于肠道菌群,当然从学术上需要解释,耿美玉等现在是什么观点?是以前的错了,还是以前和现在都是对的。这一重要问题,只有在引用自己以前论文的基础上,才能讨论。不引用以前文章,不讨论现在与以前的不同,是哪国的科学规范?耿美玉研究员不是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训练期间,说可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就是在国际上,所有体面的药厂(无论大小),也需要讨论自己前后结果为什么有差别,是矛盾还不是矛盾。

第四,耿美玉等的回复号称以后还要发表GV-971的更多作用(包括那12篇论文已经研究过的方面),这是什么意思?与我的批评有什么关系?

问:耿美玉等的回复认为您说没看过一个药物有这么多靶标、作用于同一个疾病,是您的个人意见。她们认为其实很常见,例如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就有很多靶标。

答:绝大多数药物,治疗作用是通过一个、或少量靶标,一般来说靶标多了会导致副作用增加。二甲双胍这样的情况本身很罕见,有多个潜在靶标,但是已确定介导二甲双胍治疗作用的靶标并非很多,长期认为主要是一个蛋白激酶AMPK,现在怀疑可能有更多,但并非个个都确定了。

退一万步说,就是有少数几个药物有多靶点,而且都是治疗性靶点,不表明GV-971就是。

GV-971如果属于有多个治疗靶点的,那属于相当罕见。

假设我们接受1)GV-971多靶点这一罕见情况,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罕见:

2)新闻报道,耿美玉在1997年一回国到海洋大学工作,当年就发现了GV-971,而且是第一个(所以才命名为97年的1号);

3)根据2020年的耿美玉等在回复中声称,2019年之前的研究都不值得引用,那么前面的工作都不够重要,现在突然重要了,这种事情有没有,有,也是罕见事件;

4)据新闻报道和药物所网站等,耿美玉这二十年发明了多个抗癌新药,世界上在癌症和老年痴呆两个领域都发明新药的,极为罕见;

5)耿美玉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多年,她与药物所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成果,现在都被认为不足够有相关性,当她与某药厂的人合作后,就突然大放光彩,确实是中国现代某个药厂的力量强大到这种程度,而不是有猫腻,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当然有,但也属罕见,更为常见的是药厂造假、或逼科研人员造假、利诱科研人员造假;

6)阿尔茨海默病被认为全世界的难题,很多著名大学和国际大药厂都长年努力寻找新药,耿美玉等有没有超过它们的可能性,当然有,但肯定属于罕见;

7)如果耿美玉等解决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那基本肯定是一个诺贝尔奖,是否可能,当然,但获诺贝尔奖也属于罕见,毕竟中国国内迄今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一个罕见可以发生,7个罕见都同时发生,那需要算算概率,是否可能。

问:有些媒体炒作的时候,称您“无知”。您如何看?

答:媒体说这样的话,恐怕耿美玉等一道发回复的26人都不敢这么说。

问:对。您对生命科学、中国药物发展历史,都有深刻的见解。不仅写过屠呦呦、张亭栋的新药发现历史,而且写过上海药物所参与的常山碱和常山新碱的研究历史。好像出现过发现有人数典忘祖,忘记了中国人发现而首先命名的药物、用外国人后来的命名。

答:批评我很容易,说我在生物医药“无知”的人,哈哈,恐怕是自己非常无知。

最后请记住,哪些人为耿美玉等的回复签字了,应该相信历史终将有检验他们的一天。

二位大牛的互怼 可追溯到2年前

其实,二位大牛的对峙,并非现在才有,可追溯到2年前。

2018年7月17日,中国本土研制的抗阿尔茨海默病(AD)原创新药GV-971临床3期成功揭盲,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2018年10月18日,某药厂提交了GV-971两种规格的一类新药上市申请。其中一种已于2019年11月02日有条件获批上市,并于12月29日正式上市,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定价895元/盒。

2018年10月25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1届国际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大会上,耿美玉首次在全球披露了GV-971临床3期数据。其表示,从GV-971的发现到临床3期试验成功完成,整个历程长达21年,这期间整个研发团队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工作。

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业界普遍好奇GV-971是通过什么样的作用机理攻克了难关,达到了治疗效果?

随后有了2019年9月6日耿美玉团队发表在《Cell Research》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耿美玉团队指出,GV-971可通过重建肠道菌群达到治疗效果。

2019年11月,饶毅实名举报包括耿美玉在内的三位学术界“大牛”存在造假行为,并言之凿凿的表示“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随后,组织专家进行初步核查,认为不存在学术造假问题,此次事件也由此告一段落。

多半年过去了,饶毅再次剑指耿美玉团队行为异常,忘记引用自家科研成果,且对“GV-971多靶点治疗一种疾病”存疑。

用数据和事实质疑 可避免伤及无辜

耿美玉团队发表论文不引用自己科研成果,行为确实反常,容易让人生疑,所谓的回应有几分牵强。但有无造假,现在确无实锤。俗语说,盖棺始定论。耿美玉团队有无造假,应该时间会给出答案。

抛开有无造假的问题,有一个虽然难堪但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学术界造假问题异常严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学术界倒是应该多一些饶教授这样的学者,因为问题越辩越明。只有痛击造假者,才能让中国学术界有机会立足全世界之林!

当然,如果想要质疑别人的学术结果,最好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非仅仅是猜测,或者直接恶言相向,以避免伤及无辜。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参考资料:耿美玉:饶毅知识储备不足,质疑非常的“荒谬”
评耿美玉等有关GV-971的回复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