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年轻小伙反复头晕头痛半年 竟是肺部肿瘤找上门

来源: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点击数:    5星

29岁男性,因反复头晕、头痛半年余,加重一周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最后竟诊断为右肺双原发性典型类癌。


病例介绍

男性,29岁。以反复头晕、头痛半年余,加重一周入院检查。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既往“高血压”史5年。实验室检查,ACTH 85.9pg/ml(正常值7.2~63.6pg/ml),NSE 30.72ng/ml(正常值0~16.3ng/ml),余未见异常。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行胸部CT平扫与增强检查,层厚为7mm、层间隔5mm,电压100kV,电流280mA,矩阵512×512;扫描后行1mm薄层重建,显示病灶采用局部放大高分辨图像;选用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自肘静脉以3ml/s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后30秒、90秒分别行双期CT增强扫描(图1)。

图1胸部CT平扫与增强
A. 病灶局部CT肺窗图像;B. CT纵隔窗图像;C. CT增强后静脉期图像;D. CT增强后冠状重建图像

问题与解析

问题1 在上述CT图像中,关于病灶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单选)

A. 右上肺边缘光滑的单发实性肿块影
B. 右上肺边缘光滑略呈分叶状单发结节影
C. 右上肺与右肺门区双发的囊性肿块影
D. 右上肺与右肺门区双发血供丰富的占位病灶

解析与答案

该病例在CT肺窗上可能仅注意到右上肺野内的病灶,其边缘光整,略呈浅分叶状;但结合纵隔窗与CT增强图像,右上肺门区可见另外的占位性病灶,两者均呈实性密度,增强后均呈中度以上强化,故A~C选项均不正确;D项的描述最为恰当,因此D为正确答案。

问题2 关于本病例两个病灶关系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单选)

A. 右上肺为原发病灶,右肺门区为转移病灶
B. 右肺门区为原发病灶,右上肺为转移病灶
C. 两个病灶为不同性质的肿瘤性病变
D. 两个病灶为双原发相同性质肿瘤病变

解析与答案

该病例为29岁男性,临床上无任何呼吸道症状,右上肺病灶形态规整,密度均匀,中度以上强化,故不具备恶性肿瘤征象;反之,右肺门区病灶形态、结构及强化等特点与右肺内者相似,亦不具备明显恶性征象,故A、B选项可以排除。C项是常见的诊断思路,但CT增强后两病灶强化模式与程度十分类似,故可能为双原发相同性质病灶,因此D项应为首选。

问题3 依据本病例临床与CT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单选)

A. 右上肺癌伴右肺门区淋巴结转移
B. 右上肺与右肺门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C. 右上肺与右肺门区双原发性类癌
D. 右上肺与右肺门区双原发淋巴瘤

解析与答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题中A选项可以排除;关于多发的硬化性肺泡细胞瘤鲜见报道,通常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体积较大,钙化多见,CT增强多为明显强化,故B项亦不正确。D项中肺部多发性原发淋巴瘤十分少见,仅0.5%左右,且CT表现多样,形态不规则,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故D项缺乏足够证据。虽然C项亦十分少见,但每个病灶单独分析,其征象基本符合类癌特点,且患者为男性,临床上出现部分“类癌综合征”特点,故C项为正确答案。

手术所见与病理

术中可见右肺上叶前段肺实质内及右肺门根部(紧贴右上叶支气管)两个球形病灶,直径约3.0cm,质地硬,界限清晰。病理可见切面灰黄,质地中等,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排列成器官样及巢状、小梁状,间质富于血管伴透明变性;免疫组化:TTF-1(+)、CK5/6(-)、CK7(-)、P63(-)、Ki-67(约62%)、Syn(+)、CD56(+)、NSE(+)、S-100(-)、HMB45(-)、CK(-)、Vimentin(-)。病理诊断:“右肺双原发性典型类癌”(见网络增值)。

诊断思路及要点

1.诊断思路

①发现病变和定位诊断,本病例两个病变易于显示,其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变位于什么解剖部位,二是明确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右上肺病变位于肺实质内,其来源可能为肺泡细胞或支气管黏膜细胞等;右肺门区病变可能来源于肺组织、淋巴结或支气管等;②定性诊断:本病例从患者年龄与CT表现特点,倾向于良性占位病变,但两个病变是“一元论”还是“两元论”解释直接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鉴于两个病变的CT平扫与增强表现十分相似,故可能为同源性病变,采取“一元论”诊断分析更为合理,均考虑为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可能性大。

2.诊断要点

①临床上,本病例为年轻男性,高血压病史与ACTH升高可提示有“类癌综合征”;②CT上,两个病变形态规则,边缘光整,结构质地均匀,血供较丰富;肺门区者与右上支气管关系密切。上述特点通常可考虑为右肺类癌伴肺门淋巴结转移,但诊断为“双原发性肺类癌”则存在很大的困难。

鉴别诊断

1.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本病例与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很相似。但后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其多发者十分少见。CT上以肺门区好发,体积多较大,呈边界光整、密度均匀的肿块影,边缘常见“血管贴边征”,约1/3可出现钙化;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可达80~110HU。

2.肺结核球

以中青年多见,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CT上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不同形状钙化(20%以上)或小空洞影,多可见“卫星灶”(50%~83.3%)、引流支气管(30%)等征象;CT增强后病灶无强化或呈边缘薄环状强化。典型者诊断较为容易。

3.肺炎性假瘤

以成年人多见,多数无临床症状,无“类癌综合征”。CT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结节或肿块影,多无分叶及毛刺征,少数可有长毛刺,其内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约5%为多发性,单从征象上有时鉴别诊断困难,需通过病理组织学来确定诊断。

专家点评

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右肺双原发性典型类癌”。回顾本例临床上有价值的病史:青年男性,高血压史5年,实验室检查,ACTH 85.9pg/ml升高(正常值 7.2~63.6pg/ml),提示有“类癌综合征”;再将每个病灶CT表现特点进行单独分析,显示病灶呈类圆形,边缘光滑,无毛刺,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富血供强化,尤其是右肺门病灶贴近较大支气管壁,其内似可见细小钙化影等特点均符合肺类癌表现。但本病例的特殊之处或诊断思路的难点,是将两个病灶均考虑为原发性肺类癌,不仅临床经验缺乏,而且文献报道也十分少见。

类癌是一种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的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消化道。肺原发性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简称肺类癌,约占所有类癌的10.2%~11.5%,占肺部肿瘤的1%~2%,系肺内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故术前多容易误诊。肺类癌在病理上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其中典型类癌占80%~90%,主要位于主支气管管壁内,侵袭性小,淋巴结转移少;非典型肺类癌约占10%~20%,主要位于肺实质内,其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较强,局部淋巴结转移可达40%~48%,亦可发生远处转移。

CT是发现和提示该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典型肺类癌表现为大支气管内结节状或哑铃型肿块影,可有钙化,增强后明显强化,远端可伴有阻塞性炎症、肺气肿及肺不张。非典型肺类癌表现为肺实质内圆形、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边缘光滑锐利,无毛刺,可有浅分叶;约30%可出现钙化,增强后多呈中度或明显强化;较大者可出现坏死与转移。像本例这样发生于同侧肺的两个病灶均为肺类癌者十分少见,最终确定诊断需要依靠病理组织学。临床中需不断积累经验和拓宽鉴别诊断思路,才能提高对该类罕少见疾病的诊断水平。

(案例提供: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于 晶)
(点评专家: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伍建林)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来源:《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心胸分册》
作者:伍建林 于红 刘士远
页码:163-165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