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医疗技术>>正文内容
医疗技术

解放医生身体和双手!告别铅衣 院士医生让机器人搞定心脏支架手术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1年03月15日    点击数:    5星

一谈到辐射,人们都会为之色变。可做心脏支架手术的医生们,却每天身穿几十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便是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不过,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到来,或将解放医生的身体和双手。

3月13日,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医生们不仅告别了沉重的铅衣,整个手术持续时长仅仅约30分钟,非常高效。

告别铅衣 院士医生让机器人搞定60岁男患者心脏支架手术

据悉,此次接受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下PCI治疗的是一名60岁男性患者,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十多年。冠脉造影检查显示,患者为前降支中段弥漫性病变,累及第一对角支,需要双导丝保护技术完成手术。

手术过程中,葛均波院士坐在手术室隔壁的控制室内,遥控床旁机械臂,通过操纵杆实现对机器人盒带内导丝模块的控制,并分别送入两根导丝,行双导丝保护技术。

在导丝通过病变的过程中,葛均波院士借助介入手术机器人的technIQ智能化技术中的ROR模式,导丝就能非常迅速地通过复杂的病变。经过球囊预扩张后,他再通过操控台触摸屏上的毫米级步进模式,即可微调支架系统的位置,并进行精准释放,使得支架正确覆盖病变。

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医生无需进入手术室,从而避免了激光辐射。

介入手术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解决众多难题

在手术完成后,葛均波院士对记者表示,机器人能解决手术标准化问题。葛均波院士说:“介入治疗最关键的是精准和标准化,这样病人不管在哪个医生的治疗下,都能获得放心的治疗,而不会因为医生水平的差异影响治疗效果,手术机器人就能很好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观摩了手术全程的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表示:“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仅能用于冠状动脉治疗,还能用于外周血管和神经介入治疗。”

技术专家则表示,未来这种介入机器人还能够实现远程操控。这意味着借助5G、AI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医生无需亲临手术现场,就能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国基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将有利于推广分级诊疗。

不过,有关专家也表示,在临床上推广手术机器人仍然面临挑战: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技术产品,需要时间以及更多数据来获得监管的认可;另一方面,国内缺乏机器人相关产品准入标准,需要国家药监局联合各企业和行业专家尽快建立。

辅助医生 解决空间和时间上的难度

近年来,由于医用机器人在手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准性上具有很多优势,应用越来越多。可以说,作为人手的延伸、人眼的扩展、人脑的解放,这些医用机器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上述的介入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生们的辅助工具,不仅能保护医生不被辐射,还能解决手术标准化问题。更重要的是,未来这种介入机器人还能够实现远程操控,解决空间和时间上的难度,为挽救生命赢得更多时间。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