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一个二级医院的普通医生 如今成为肺移植领域的权威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2年01月27日    点击数:    5星

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无疑是这样一种人。

从开始学医,到如今成为肺移植领域的权威,40多年来,陈静瑜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挽救生命,也见证了43年里中国肺移植存活率从0%提升到90%的奇迹。

二级医院的一个普通医生远渡重洋 只为让中国人能有肺移植机会

陈静瑜出生的1963年,美国的哈迪医生主刀全球首例肺移植手术。在最新一期的《朗读者》舞台上,陈静瑜还笑着说,自己和“肺移植”是命中注定。

1985年,大学毕业的陈静瑜从事胸科工作,也因此接触到了很多肺癌病人。肺癌手术上得心应手的他,面对呼吸衰竭病人在痛苦中逝去的模样,却始终无能为力。

2000年,陈静瑜得到了在北大人民医院进修的机会。陈静瑜回忆说,看着完成全球首例成功肺移植的专家库珀的演讲,他心中萌生出国学习肺移植的想法。但只是二级医院一个普通医生的他,出国学习肺移植并不容易。

因为没有合适的推荐人,很长一段时间里,陈静瑜只以邮件和多伦多总院的权威教授Shaf•Keshavjee进行医学探讨。半年后,陈静瑜的诚意和好学打动了Shaf,被邀请去多伦多学习。

在多伦多的半年里,陈静瑜选择住到医院里,抓紧每一秒去学习。查房、问诊、观摩……六点起床、午夜结束。

而早在出国前,陈静瑜就对国内移植手术失败案例进行了反复剖析,这份经验,也让他在多伦多学习时吸收到很多手术台以外的知识。

从零起步的中国肺移植 因为他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医生不差技术,差的是整个手术系统。很多手术以外系统配备的不足,让中国的肺移植手术系统始终裹足不前。

如获至宝的陈静瑜,在多伦多把呼吸科、麻醉、ICU、病理科的内容全部都吸收下来,他提前拍下照片,对照书本和论文,一点点琢磨。这些精髓被他带回国。

回到无锡,陈静瑜开始组建团队,核心团队成员技术过硬,但对肺移植手术系统没有了解,陈静瑜只能手把手地教,带着他们手把手在猪身上做实验找感觉。

2002年9月28日,是陈静瑜的第一例肺移植手术。紧张的陈静瑜待在医院6天没走动,等到术后病人稳定才回去。让人欣慰的是,该病人长期存活。

但第一次的成功,并没让肺移植之路好走多少,国外肺移植不接受65岁以上病人,但早期陈静瑜的病人很多都是七八十岁,不少重症病人将肺移植看作最后的稻草。

早期陈静瑜肺移植手术,依然能保持五六成的成功率,但看到患者因为自己术后死亡,陈静瑜的内心很痛苦,但他还是选择坚持。慢慢地,手术越做越多,陈静瑜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截至2021年4月,陈静瑜团队在20年内累计完成肺移植手术1100余例,年手术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三;他用手术刀赢下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创下了无数奇迹:

首例2岁幼童双肺移植;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
全球首例高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产妇双肺移植手术;
全球首位劈裂式异位双肺叶移植;
尘肺病患者移植的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全国每年肺移植手术,也增加到500例左右。

43年的时间,中国肺移植,从零起步,到如今位列世界前列。

他想 未来让国外也来学习中国

但陈静瑜想的,远不止这些。在多伦多学习时,他就想着,未来让国外也来学习中国。

根据自己多年经验,陈静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诸多权威报告,为全世界疑难肺移植患者手术提供参考;抗疫期间为新冠患者主刀的肺移植手术,也成为全球抢救新冠重症患者的重要参考。欧洲第一例新冠患者肺移植手术准备时,医生们第一时间求教的就是陈静瑜。

繁忙手术之余,陈静瑜会花很多时间带学生、向同行传授经验。他说,医学是没有国界的,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在全球造福更多的病人。

最近,陈静瑜又出手了,深夜抵京为被投毒女孩做双肺移植手术。陈静瑜表示,最近无锡团队刚在Frontiers in Surgery发表文章,介绍了百草枯中毒进行肺移植救治的时机及疗效,在全球提供了中国的宝贵经验。

他以“肺腑之言”打通“生命通道” 播撒爱和希望

在肺移植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周围器官健康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可以达到90%。但令陈静瑜最痛心的是,尽管中国肺移植已经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但只用了不到5%的捐献肺源。国内很多患者对肺移植技术不了解,错过了最佳移植期,濒死期选择肺移植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要低很多,更多的患者往往等不到供体就去世了。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时,陈静瑜就提交建议:在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等部门开辟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公民器官捐献利用率,推动器官移植事业与国际接轨。

2015年10月,他的一条求助微博,引发了微博和媒体的巨大关注。国家的高度重视,也让国家公安部、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卫计委和红会六个部委办联合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了中国的器官捐赠爱心转运。

2016年5月,绿色通道正式施行。开展3年,绿色通道让器官平均转运时间缩短1~1.5小时,器官共享率总体上升7.3%,器官利用率提升6.7%。数以千计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得到救治机会。

如今,器官移植的绿色通关机制也将逐步成型,港澳的大湾区的患者也将从绿色通道中获益。

即便如此,陈静瑜还在想着怎么为病人付出更多。在《朗读者》上,陈静瑜透露他在思考让肺移植进入医保。“我觉得我赶上了好时候。作为人大代表,我提的一些建议,都被国家采用了。”

如果有一天肺移植技术能够在全国成熟应用 就可以退休了

这些年,为了推广肺移植技术,陈静瑜团队先后到北京、广州、杭州、武汉、南京、吉林等多个省市三甲医院,帮助开展肺移植。

据媒体报道,2015年的陈静瑜,大概3天一趟飞机,2016年共飞行110次,186小时,共计125606公里,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每例肺移植均是急诊手术,我们团队每天都在应急状态下随时出发。”

一年平均一百五六十次飞行,陈静瑜留给家人的时间很少。他回忆说,女儿出生时他就在手术室里,成长过程里自己也很少陪伴,年迈的父母,平时只能靠信息和自己沟通。

思儿心切的妈妈想见陈静瑜时,也只能在医院。“我每周一看门诊,她想我时就来挂我的门诊,说是看病,其实是为了见我。”

“如果有一天,肺移植技术能够在全国成熟应用,我就可以退休了。”陈静瑜曾如是说。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参考资料:他,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20126/content-565559.html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