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继感染高峰之后上海迎来死亡高峰 能扛得住吗?

来源:    时间:2022年04月27日    点击数:    5星

上海新冠疫情依然牵动人心!此轮疫情带来的最为严酷的挑战不仅仅是感染人数达到高峰,还有死亡高峰,从4月17日至今,上海本轮疫情累积的死亡人数已达238人。危重症和死亡人数的攀升,给重症医疗力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那么,中国的重症诊疗力量能否有效应对奥密克戎所掀起的重症高峰?大规模人群遭遇奥密克戎时,该如何提升重症的应对能力,尽量降低死亡率?这些答案或能从一些流行病学、重症医学专家的声音中探究一二。

死亡高峰出现并不意外 原因系老年人病程发展和病毒传播规律

在专业人士看来,感染高峰过去,危重和死亡却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情况并不意外。

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在感染新冠之后,绝大部分患者5~7天内可以康复,而大约8%左右的患者会开始出现肺炎。这8%的群体中,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属于老年、肥胖、免疫缺陷、肿瘤等脆弱人群,症状很可能会加重,出现器官损伤、呼吸衰竭,发展为危重症,需要气管插管、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器械辅助呼吸。对上述人群而言,病情在第二周开始往往会急剧恶化,如果监护不足,心脏、大脑、胰腺、肝脏、肾脏等器官因缺氧而衰竭,此时再上呼吸机已经来不及了。

除了病程发展,也有病毒传播规律的原因。有传染病学专家表示,随着感染人数增加,病毒从最初的社交活动频繁的人群会传播到更多的老年人,而症状恶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虽然每日感染人数下降,死亡人数却会上升。比如此前香港、新加坡和日本,新冠死亡人数峰值滞后于感染峰值。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推测,上海将于4月底迎来重症及病亡高峰,每日的重症在院人数最高将达到300~450人,随后开始减退,此轮疫情的总病亡人数也将可能在550~650人之间。

危重症和死亡人数或持续一段时间 上海能扛得住吗?

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人口的疫苗接种率不高,所有的因素几乎都指向了上海当下危重症和死亡人数规模或将持续一段时间。那么,上海能否扛得与日俱增的危重症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一重症医学科主任曾发文表示,自己所在的院区于4月7日转为定点医院,起初并未设置ICU。但随着重症患者急剧增加,医院紧急设立了ICU,床位数也从最初的12张增加至36张。

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呼吸重症科医生则表示,自己所在病房近期收治的新冠患者多为九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床位紧张。由于普通病房缺少插管和有创的条件,危重患者需要转运至上级医院。

而面对这种情况,上海正在采取各种方式紧急扩容重症床位。据了解,上海最大的新国博方舱赶建出一个8组抢救室,160个危重病床和2000个重症患者床位。然而,重症资源的病床和硬件的扩容相对容易,难的是医护人员的配比。

一位传染病专家曾指出,设备容易买,培养一个ICU医生却要5年。

一位ICU主任曾提到,能够治疗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医护人员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来,繁重的重症护理造成的医护感染导致的减员却很难避免,这在无形中更增添了重症资源的压力。

一位上海某资深医疗专家估计,一位重症患者所消耗的医疗资源至少为轻型患者的100倍。

即便如此,对于上海医疗资源承压能力,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曾表示乐观。他认为上海医疗资源充足,未来的上海要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可以参考香港一半医疗资源给新冠,一半给其他疾病的做法。同时加快使用抗病毒药物,便可以有效预防危重症和死亡。

据了解,曾驰援过武汉的“重症八仙”,目前已有三位专家奔赴上海进行支援。除此外,据悉,全上海360余名重症医学专家与外省支援的专家现已组建了9支重症救治团队,进驻8家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治疗。

上海医疗资源全国最好 其他地方遭遇疫情当如何应对?

上海的危重症资源在全国处于高位。2021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有团队发表论文预估:2021年上海每10万常住人口预计拥有5.99张综合ICU床位。而上海市ICU病床数为1497张,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处于中上游,但床位使用率却高达95.7%,居于全国之首。此外,上海拥有的呼吸机数预估为1317~1497台,ECMO数为34~69台。

相较而言,美国的ICU床位数平均水平为34.7张/10万人,几乎有上海的5倍还多。但报道显示,今年1月奥密克戎的风暴中,美国的ICU病床占用超过80%,其中,新冠患者占用的床位超30%,更有数个州,空余的ICU已不足10%,加上出院入院床位准备的时间,医院的重症部门已几乎在崩溃边缘。

如此看来,上海这种全国医疗资源最好的城市,尚且需要多位外地的重症医学专家驰援,假如未来其他城市遭遇疫情,又或多个城市同时遭遇疫情,又该如何面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一位南方某地区医院的ICU主任表示,在没有疫情时,中国各地的重症资源本身就不存在富余。疫情之下,一旦感染者过多,发生医疗挤兑,重症资源一定会面临巨大压力。

一位传染病医生表示,自己在驰援西北某省会城市时,当地连一支ICU的队伍都调不出来,ICU才住进30多个病人就垮了,连30个危重患者都应付不了。而据上述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该市所在省份的每10万常住人口ICU床位数已属于西北地区中的最优水平。

如此来说,即便轻症居多的奥密克戎,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下,重症医疗力量所受的挑战仍然不容忽视,而一旦发生了医疗资源短缺,即将面临的便可能是飙升的死亡。

疫情凸显了重症医学价值和短板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康焰曾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抗新冠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了重症医学的救治价值。比如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死亡率最初是比较高的,当重症资源介入后,死亡率急剧下降。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武汉疫情期,全国29个省市派出超过4.2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市,其中重症医务人员超过1.4万名,占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

然而,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重症医学在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专业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短板。重症医学已经获得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包括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内的一系列举措都被提上了日程。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表示,ICU今后应该是综合医院或者大型医院里最大的科室。在实行县域综合医改的在大背景下,今后省级医院或大型医院所有科室的床位都可能会减少,唯独ICU的床位会增加。未来重症医学应该是以个别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为中心式的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死亡高峰来了,上海的重症资源撑得住吗?
https://mp.weixin.qq.com/s/7sxdwk2mxwjxv1KK6M3MZg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