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其他科室>>正文内容
其他科室

猴痘叩开中国国门 健康威胁和道德审判裹挟而来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2年09月21日    点击数:    5星

猴痘终究还是来了!9月16日,重庆发现1例猴痘确诊病例,这也是中国内地第1例猴痘感染病例。据悉,该病例在境外有男男性行为。

当前,新冠尚未结束,猴痘又来了。尚处新冠防疫重压之下敏感脆弱的人们,又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猴痘呢?在对同性恋包容性较低的大环境下,人们会不会对疾病污名化?会不会“迁怒”于某一个群体?

重庆猴痘病例到访国外 曾有男男行为

9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详细报告了重庆猴痘病例。

一名29岁的中国籍销售人员,曾于9月2日~8日访问德国,9月2日在柏林出现男男性行为。该病例随后前往西班牙,并于9月14日返回重庆。

在国外期间,该男子曾喉咙干燥发痒,9月9日发烧,右脚踝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9月11日,他曾前往一家私人诊所,服用消炎药。

9月14日,他按规定在重庆新冠隔离点隔离,自述曾出现猴痘样临床表现。

随后,经过检测,该病例的猴痘病毒(China-CQ202209)属于西非系B.1支,与6月21日采集的德国病毒高度同源。自此确认该病例是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

入境管理这道护城河 防得住猴痘吗?

据世卫组织(WHO)发布数据,截至9月19日,全球累计报告猴痘病例数为62406例,猴痘病毒已蔓延104个国家和地区。美洲和欧洲则是猴痘病例报告最多的地区。

事实上,早在7月23日,WHO就拉响警报,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也即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警报。 2020年1月,WHO曾就新冠疫情发布该最高级别警报。

而彼时,中国大陆尚未发现猴痘,但现在是地球村,不少人认为叩开国门是迟早的事。

7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微博发文,也持相似观点称,猴痘传入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如今,重庆感染者的出现,也证实了这一猜测。

庆幸的是,这名猴痘感染者是在新冠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发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目前防止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的措施,对于发现该名猴痘感染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联想到新冠病毒,虽然针对新冠有严格的入境管理措施,但时不时还是有漏网之鱼。那么,针对猴痘,虽然远不如新冠棘手,入境管理就能防得住吗?

多名传染病专家表示,在应对新冠上,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对于传染性要比新冠弱很多的猴痘,为防止其从境外输入,在出入境方面,大陆应对新冠境外输入的措施已经足够。

特别是感染猴痘并出现临床症状,特别是外露皮肤表面,如脸面和手,有红疹等显性症状的猴痘病例,他们作为猴痘传染源的作用非常有限,要么在来华启程前被发现,要么在入境时被发现,或者在新冠防控隔离期间被发现,很难造成入境后的社会传播。

7月24日,海关总署曾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细化防控规则。要求来自有猴痘疫情国家的人员,如曾接触猴痘病例或出现猴痘相关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卫生检疫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

即便如此,像首例猴痘病例这样的输入病例,可能在隔离期间被诊断,很难传播到国内城市社区,但是仍然有一定漏网病例的可能性,千万不能大意。

吴尊友发文指出,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数为6~13天。新冠疫情防控的入境“7+3”隔离措施,可以拦截住大部分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但是处于潜伏期(特别是超过7天)的猴痘病毒感染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有可能流入社会。

具体到重庆“首例”猴痘病例,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目前可能没有漏网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漏网的。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非常重要。

猴痘会在中国暴发吗?

医学领域乃至科学领域的共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

首先,猴痘的传播力与新冠不是一个重量级,且我国同性恋数量较少。虽然2022年的猴痘疫情和以往的历史表现有所不同,但与新冠相比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传播力上可谓云泥之别。

对猴痘疫情重灾区欧洲的病毒传播分析,印证了猴痘传播能力有限。根据建模分析,只有在男性同性人群中,猴痘的R0才大于1,不过在2以下,在其他人群R0是小于1的。而新冠即便是原始株刚出道那一会儿,R0也是在2.5~3之间,奥密克戎BA.5毒株R0高达18。

R0是一个在没有免疫力和干预的社区中,整个感染期内、单个病例产生的继发病例的平均数量,其中reproduction代表继发病例,0代表普遍易感的初始状态。

“一般来说,R0在1左右的传染病,很难传播,因此,对普通人来说,猴痘现在并不构成传染病的威胁。”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说。

目前看来,绝大多数感染者均为有过男男性接触的男性——世卫组织指出,98%的猴痘感染者均为男性,其中95%曾有男男性接触,中位年龄为36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闻玉梅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均认为,考虑到中国的性文化伦理和文化习惯等因素,猴痘病毒假如出现在中国,那它的R0值可能也会非常不同。

其次,猴痘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传染性可能远不及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新冠病毒。

据美国CDC,亲密接触是传播途径之一,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触摸猴痘患者使用过的物体、织物(衣服、床上用品或毛巾)和表面也可能导致感染。

患有猴痘的人,从症状开始到皮疹完全愈合并形成新的皮肤层这段期间,可以将猴痘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一过程通常持续 2~4 周。

此外,母婴传播、动物传人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不过,对于在公共区域通过接触污染的门把手、座便器等传播,只有在猴痘疫情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目前,中国大陆尚无社区传播,所以暂且无需有这样的担忧。

最后,有药物和疫苗提供保护。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法比安•伦德茨说,猴痘疫情不大可能持续很长时间,“通过追踪密切接触人员,可以很好地隔离这些病例,如有必要,也可以使用药物和有效疫苗”。

目前尚无猴痘病毒研制的针对性疫苗,但预防天花的疫苗能有效预防猴痘感染,美国FDA 2013年就批准了天花疫苗用于预防猴痘。欧美猴痘疫情严重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了一项“环形疫苗接种”计划,即以猴痘病例为中心,对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的预防方式,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不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目前在中国尚没有这类的接种策略,但“需要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有能力的”。

世卫组织把全球的猴痘疫情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全球总体定级为中等风险,其中欧洲和美洲为高风险,非洲和东地中海及东南亚为中等风险,中国大陆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属于低风险。随着美洲和欧洲两个高风险区域的猴痘疫情下降,给中国大陆外防输入减轻了压力。

虽然目前看来猴痘在中国暴发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但是传染病专家们依旧强调要提高警惕。美国加州大学流行病学系主任张作风指出,一旦发现疫情,应该对40岁以下的高危人群,主要是男男同性恋人群进行猴痘疫苗紧急接种。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

流行病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健康的威胁,人的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微妙变化。历史上一次次大瘟疫的启示是:社会很容易因为灾难而陷入非理性,民众需要对灾难的简单解释。

前不久,在一科普栏目中,中科院院士陆林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他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7000多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25%。

如今,新冠尚未远去,猴痘又来了,人们本就脆弱的心理更需要给予重视。

此外,流行病一贯是身份政治的温床。在新冠大流行中,一个普通人,甚至某一地的人,一夜之间被区别对待,被视为异类、毒害的故事,并不罕见。

如今,根据媒体报道,当前暴发的猴痘疫情,绝大多数感染者是男男性行为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对4~6月国际系列病例的分析,和美国CDC在5~7月的研究,都显示90%以上猴痘感染者是男性性行为人群。

猴痘与性取向、性行为之类裹挟一处,在对同性恋包容度本来就极低的我国,更可能面临道德上的审判。

这让人想起艾滋病,也曾被视为“人格缺陷和道德瑕疵”“对性解放运动的惩罚”,在中国一度是“有不良作风问题、沾染资产阶级自由习气的花花公子”的象征,与性乱、吸毒等词汇纠缠一处。

在疾病被种种污名之下,有专家指出,不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且感染者在压力之下选择自我隐藏,可能催生更大规模的传染。

猴痘的传播有群体偏好,但低风险者也并非没有感染的可能。

众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家庭宽容等,是促进传染病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当患者们的病耻感得到缓解,当没有人再去对疾病进行污名化,或许人类与疾病的战斗才会离胜利更进一步。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参考资料:
猴痘突破中国防线!我们该如何评估它的健康威胁和“心理距离”?
https://mp.weixin.qq.com/s/ApCqtVIl6rjedGDZnpddAw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