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感染>>正文内容
感染

艾滋病日:艾滋病毒磨刀霍霍 逼近免疫系统

来源: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点击数:    5星

艾滋病的恐怖,恐怕大家多少有所耳闻。可是,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仍在节节攀升!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强调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倡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那么,艾滋病毒是如何摧毁免疫系统进而夺人性命的?与艾滋病毒狭路相逢,如何应对?

艾滋病毒如何一步步夺人性命?

一场亲密接触,如果一方携带艾滋病毒,会迅速传给另一方。

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开始寻找繁衍生息之地。顺着血流,24~48小时就到达局部淋巴结,立马相中了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风水宝地。

注意,感染24小时之前(尽可能在2小时内),趁艾滋病毒还未到达局部淋巴结,钻入免疫细胞内,此时服阻断药,很有希望将艾滋病毒铲草除根,永绝后患。过了72小时,药物阻断的可能性为零。

通过打开这些免疫细胞上名为“CD4蛋白”的大门,艾滋病毒步入后,着手安家。

面对不速之客的入侵,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开始携手应对,好将之驱逐出境。T淋巴细胞负责侦查,巨噬细胞抄起趁手的武器,亲自上阵杀敌。

第一回合,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艾滋病毒杀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严重。

感染3周时,只有B细胞还有生机,产生特异性抗体。此时抗体检测阳性,基本确定艾滋病毒已经安家。

感染后6个月之内,会经历急性期。此时免疫系统异常薄弱,人开始容易得病。低烧、头痛、疲乏、咽喉炎,1~3周后自行缓解,很多人误认为是一场感冒。

感染半年后,进入无症状期:经过一番休养生息,免疫系统又恢复了元气,与艾滋病毒势均力敌,开始了漫长的僵持期。

此时的艾滋病感染者,好人一般,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他人,成为过失杀手。

因为艾滋病毒不遗余力地繁衍后代,全力破坏免疫系统,渐渐占据上风。

感染后4~8年左右,进入艾滋病期。此时,免疫系统已是满目疮痍,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卡波氏肉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主要侵犯皮肤粘膜,也可累及内脏器官。

口腔和肛门附近发生皮肤粘膜癌、全身均可出现的淋巴瘤、子宫颈癌等……

器官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衰竭。如果未服药,人很快就会离开人间。

艾滋病只是病 有药

好在,科学家们开发出了抗病毒药物,摧毁艾滋病毒很给力。

大量研究早已证明,只要坚持规范治疗,患者的CD4淋巴细胞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得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现存活HIV/AIDS患者3770万,当年新发HIV感染者150万,有2750万患者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ART,俗称“鸡尾酒疗法”)。

从2003年开始,我国艾滋病治疗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此后不断优化加强了艾滋病防控模式。可以说,如今所有的HIV病毒感染者、患者,基本能接受到免费抗病毒治疗。

如今,艾滋病治疗方案已经很成熟,但许多人对这种疾病的看法还非常幼稚——

许多艾滋病患者一旦确诊,便会被恐惧、懊悔和羞耻感击垮,拒绝结婚、生子,担心别人的歧视,过着黑暗的生活,也耽误了治疗。

但其实,艾滋病只是病,也有药,不是罪。

性传播的阴影下

很多人“谈艾色变”,其实,与艾滋病人同桌吃饭、交谈、握手、拥抱,都不会传染!

它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有3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日常最应该警惕的是艾滋病的“性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0年预防艾滋病最新核心信息”显示:近年来,中国新确诊艾滋病感染者,超过95%是通过性传播被感染。

可是,最难预防干预的也是性传播。医疗机构的血液传播,有办法控制。吸毒传播方面,国家采用了美沙酮维持治疗和强制戒毒等措施,还是很有效的。

年轻人关于性的观念早已从保守转向开放,但与之相对的,是对保护措施的无知与疏忽。

不戴套的理由有无数种,有的人心存侥幸,有的人认为套是爱情的阻碍,有的人在性生活中对戴套没有100%的自主权,有的人对乳胶过敏,有的人戴上套就不能勃起,但又有生理需求……导致的结果就是,仅仅干预人们的行为,难以彻底控制住艾滋病毒的流行。

在性传播的阴影下,以药物控制为主的生物医学干预方式,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不小心发生了高危行为(如无套性行为、破损的皮肤接触到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等),第一时间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进行艾滋病暴露后预防(HIV PEP)。

如果说戴安全套,是在两个人中间修一道隔离病毒的墙,那么高危行为的人服用抗病毒药物,就是提前在人体内架起枪支。

希望在共同努力之下,多种举措并施,这一流行病能早日消失,留下的只有一个个恐怖传说。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11):1182-2001.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