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又一例艾滋病患者治愈 所用治疗离惠及众生还有多远?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23年02月23日    点击数:    5星

近期最重磅的医学新闻莫过于,又一例艾滋病患者确认治愈。这则重大好消息,2月20日刊载在《自然》的头版头条。

又一例HIV治愈患者

这例患者来自德国,现年53岁,2008年确诊患艾滋病,并于2010年10月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2011年1月,该患者又确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开始化疗,不久后白血病复发。

2013年,为了彻底治疗白血病,顺带治愈HIV感染,他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接受骨髓移植,接受了一名携带纯合CCR5Δ32突变女士捐赠的造血干细胞。

出于谨慎,移植手术成功后近5年内,该患者未停用抗艾滋病药物治疗。

因其体内HIV水平持续低于检测下限,且将其免疫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HIV未能在小鼠体内复制,2018年11月,医生决定让患者停止抗艾滋病药物治疗。

据文初提到的文章,断药至今,虽然在该患者的个别血液和淋巴组织样本中发现残留的零星HIV基因片段,但血浆中一直没有出现HIV-1 RNA反弹,意味着病毒已经不再复制。

研究人员称,这是患者被治愈的有力证据,希望它能指导今后相关治疗方案的制定。

为何出现HIV被治愈的奇迹?

包括上述患者在内,全球共报道了5例艾滋病功能性治愈者(其中两位未在医学期刊正式发表),都为患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艾滋病患者,接受的治疗均为CCR5Δ32基因型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捐赠者携带CCR5Δ32突变,是受者艾滋病能获得治愈的关键。

CCR5蛋白是HIV病毒入侵CD4+T细胞的“大门”,CCR5变为CCR5Δ32,意味着“大门”紧闭,HIV病毒无法进入其赖以繁衍生息的免疫细胞,结局只能是在人体内流星般一闪而过。

此治疗何时能推而广之?

遗憾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尚且不能推而广之。

首先,携带CCR5Δ32突变的干细胞供体,异常稀缺。有研究数据表明,在白人中,约1%的人携带纯合子CCR5Δ32基因突变,而在其他地区几乎没有。携带CCR5Δ32突变的供体,加上还要与受者配型成功,概率比中大奖还要小得多。

其次,“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问世后,艾滋病成为了可控的慢性病。而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移植前需要将患者自身骨髓清空,并且移植前后都需要进行高强度的化疗。在此期间,患者免疫力几乎为零,容易发生各种病菌感染。这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也曾对其他多名患者开展过类似尝试,都未成功。

总之,干细胞移植目前只推荐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艾滋病患者。若非患有要夺命的癌症,仅为艾滋感染者,尝试这种疗法是不道德的。

不过,某种程度上说,该病例获得治愈,进一步证明,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造血干细胞基因进行改造,然后再移植,可能成为治愈艾滋病的的一种选择。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目前已经有研究人员在探索如何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免疫系统的CCR5受体基因发生突变。

目前,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研发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201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报道显示,在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正常供体的造血干细胞的CCR5基因进行敲除时发现,CCR5体外敲除效率较低,仅为17.8%。当停止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患者体内的HIV病毒载量剧烈上升。

卢洪洲指出,上述研究表明,虽然可成功将CCR5敲除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HIV患者体内,但由于目前敲除效率较低,病毒无法完全清除而不能达到“治愈”效果。在这一技术大规模应用到临床前,需要克服在体外造血干细胞中提高CCR5基因的敲除效率、保障基因敲除的安全性、避免体内的脱靶效应等障碍。

一方面积累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的成功病例,另一方面耐心等待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直到各方面技术条件都成熟,或是合适的做法。


references:科学新知丨全球第三位艾滋病“治愈”者得到确认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041537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