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专家观点>> 糖尿病>>正文内容
糖尿病

陈冬冬教授: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来源:    时间:2024年02月20日    点击数:    5星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全面的患者管理是支撑。本文详述糖尿病患者管理。

1.建立健康档案

对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以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档案记录方式(problem oriented medical record,POMR)建立健康档案。档案的书写采用SOAP的形式。

主观资料(S):
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生活方式、家族史。
(1)主诉: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要求精练准确不超过20个字。
(2)现病史: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诱因、性质、缓解方式,疾病的诊疗经过,必要的阴性症状及体征,是否存在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症状、体征等。
(3)既往史: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所患疾病的治疗情况。
(4)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吸烟、饮酒;心理状态;工作和家庭情况。
(5)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病史。

客观资料(O):
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理行为测量等。
(1)除全面体格检查外,应注意身高、体重、BMI、腰围、血压、甲状腺的触诊、皮肤检查、详细的足部检查等;有无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特征性体征。
(2)辅助检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HbA1C、ECG、尿常规、尿A/C、心电图、眼底等。
(3)如发现患者出现抑郁或焦虑状态,有条件可行相关量表进行初步测评。

综合评估(A):
包括诊断、鉴别诊断、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

处置计划(P):
针对目前存在问题而提出的处理计划,不仅限于开出药物处方,包括诊疗计划、治疗策略(包括用药和治疗方式、是否转诊等)、对患者的教育等措施。

2.非药物治疗

(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预防工作的重点,是治疗工作的基础。针对不同人群所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不尽相同(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2)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直接影响糖尿病治疗的效果。营养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维持理想体重。科学合理的饮食治疗需要在保证糖尿病患者日常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和限制过多热量摄入导致的血糖升高、体重增加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糖尿病患者膳食方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计算过程,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全科医师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饮食治疗时选择能被绝大多数患者轻松掌握、简便易行的方法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应用较多的是食物交换份法,同时辅以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的知识对患者进行指导。

1)相关概念:

食物交换份法:常用的食谱编制方法,在国内外普遍采用。它是将已计算好的、所含营养素类似的常用食物进行互换,灵活地组织营养平衡的餐食的配餐方法,其特点是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凡产生90kcal(1kcal=4.184kJ)热量的食物称为“一份”。将常用食物按其所含营养素量的近似值归类,计算每类食物每份所含的营养素值和食物重量。根据每位患者一日所需的各类食物的份数,在每一类食物中用不同种的食物依一定数量互相替换,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保证食物的多样性。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是指一个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因为血糖生成指数是由人体试验而来的,而多数评价食物的方法是化学方法,所以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也是一种生理学参数。此概念由David在多伦多大学研究何种食物最适合糖尿病患者时提出。高GI的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进入血液后峰值高,也就是血糖升得高;低GI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就是进食后血糖升高得比较低。因此,在提供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将高GI的食物替换成低GI的食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

2)管理步骤

第一步: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实际身高(cm)-105。
第二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首先评估体形: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表2);其次,确定体力劳动类型:劳动强度的划分及计算方法(表3)。

表2 体形评估表

表3 职业体力劳动类型分类

第三步:确定每日所需总热量:总热量=理想体重(kg)×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热量(表4)。
第四步:确定每日所需的食物交换份数:总食物交换份数=总热量÷90。
第五步:确定各类食物的比例分配及具体的交换份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推荐每日膳食:①脂肪不超过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饮食总热量的7%,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摄入中的供能比宜达到10%~2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宜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适当增加富含n-3脂肪酸的摄入;胆固醇的摄入量<300mg/d);②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50%~60%;③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超过50%[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限制在0.8g/(kg·d),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推荐蛋白质摄入量0.6g/(kg·d),并同时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需根据此标准确定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换算出每类食物的具体交换份数,每份食物产生热量见表5。

表4 不同人群每公斤体重日均所需总热量(单位:kcal)


注:孕妇妊娠后半期每日增加200kcal热量,乳母每日增加800kcal热量,儿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也应适当提高热量的摄入标准,具体数值可查询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我国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建议(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

表5 各种食物产生的热量

食物交换份法根据所含类似营养素的量,将常见食物归为4类:①含糖较丰富的谷薯类食物;②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类;③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肉、鱼、乳、蛋、豆及豆制品类;④含能量丰富的油脂、纯糖和坚果类食物。每类食物的具体营养价值见表6。

表6 四大类食物营养价值表

第六步:根据患者的喜好结合食物升糖指数查表选择并交换食物、确定具体食物的重量及烹调方法。

科学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首先应选择低GI和中GI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尽量不用或少用单糖双糖类,严格限制纯糖食品、甜点等。其次,要合理搭配食物。选择高GI食物时,可以搭配低GI食物混合食用,如粗杂粮的GI值较低,但适口性较差,细粮CI值较高,粗细粮搭配,既可以改善口感,又可以降低GI。选择科学的加工与烹调方法。粮食在精加工过程中,不仅会损失一些营养素,同时由于研磨颗粒变细,更利于吸收,GI值也增高,如糙米饭GI值为70,精米饭GI值为83.2。每种食物的具体升糖指数可查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进行食物交换时要注意:各类别内食物可随意交换,但不能跨类别交换;水果含糖量高(6%~20%),因此不能将蔬菜交换为水果;当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下时,可以选择水果代替部分主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暂时不给予水果类食物,可吃少量生黄瓜和西红柿;坚果类食物脂肪含量高,可少量食用,但需减少烹饪油的摄入;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饮酒时需将酒类中所含的热量计算入总热量,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1份标准量为:啤酒285ml,清淡啤酒375ml,红酒100ml,白酒30ml,各含酒精约10g)。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肾病、糖尿病妊娠等患者不应饮酒。

食物要合理地分配至三餐,常用的热量分配比例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餐1/3、午餐1/3、晚餐1/3,也可按一日4餐每餐分别为1/7、2/7、2/7、2/7。对于容易出现低血糖的老年人也可在上午、下午、睡前分别予1份热量的食物加餐,剩下的热量平均分配到三顿正餐中。

(3)运动指导:

运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心血管危险、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等诸多好处。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患者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在全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评估,特别是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医学评估(如运动负荷试验等)。

1)运动的步骤:
先进行5~10分钟的热身,然后保持运动20~30分钟,最后做5~10分钟的恢复运动。

2)运动的频率及强度:
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的有氧运动。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强体育运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运动时目标心率=(170-年龄);自我感觉微微出汗,活动过程中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运动强度强调个性化,因人而异,尤其是高龄者、有心血管疾病者不要求心率达标。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亦不适宜用运动时的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是否达标。

3)运动的注意事项:
最好选择有氧运动;推荐在晚餐后1小时进行,切不可在早晨空腹;要穿舒适合脚的鞋;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到运动部位;随身携带糖果;监测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对于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不应选择长时间行走、慢跑及剧烈的运动;对于心血管病疾病高风险的患者应先评价心功能及有无心肌缺血;对于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避免负重或过度伸展;对于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及在寒冷或暑热的室外运动。

4)不适宜运动的人群:
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4)戒烟:

吸烟是各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加速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要通过反复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吸烟的危害,考虑戒烟;帮助其下定决心戒烟;向其讲授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准备戒烟;确定日期开始戒烟,并利用一切资源即取得其周围亲人、朋友的支持;帮助其维持戒烟状态。对于戒烟困难、复吸、需药物辅助的患者可转诊至戒烟门诊。

(5)心理问题干预: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群。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对于有焦虑、抑郁表现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量表的筛查,必要时转诊。全科医师应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的倾听可能是全科医师容易掌握及应用的心理疏导技巧。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增加其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同时及时与家属沟通,一方面促进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关心,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也提醒家属增加对患者的关注避免发生不良事件。

(6)血糖检测:

除糖化血红蛋白外,患者的指血糖检测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全科医师需根据其结果对治疗作出调整。具体的血糖监测方案见表7。

表7 血糖监测方案


注:5点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7点血糖:三餐前后、睡前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对于以上方案应灵活掌握。如疑有低血糖应重点监测餐前血糖,睡前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偏高应监测凌晨血糖等。对于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增加监测频率如每日4~7次,直到血糖得到控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开始阶段每日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2~4次;病情稳定且血糖控制理想均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如每周2~4次。

为患者制订血糖监测方案的同时,也应教会患者正确的监测血糖的方法,如使用乙醇消毒手指,待手指乙醇干透后才能采血;正确的采血方法;采血量的掌控;血糖试纸的保存方法、保质期等内容。

3.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应贯穿其始终。如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应全程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者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若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未使血糖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TZDs)。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未使血糖达标者,可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或者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具体药物治疗方案见表8。

表8 药物治疗方案


注:如血糖控制不达标,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三线主要治疗药物和四线主要治疗药物中的a与a对应、b与b对应;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1)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1)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2)磺脲类药物:是目前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3)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4)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5)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6)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高血糖素分泌。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增加。

(2)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甘油三酯、血压的作用。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3)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1)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未达标者;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型鉴别困难时;糖尿病患者伴外科病围手术期;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伴妊娠;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等;合并重症感染或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球硬化症或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
2)胰岛素注射注意事项:胰岛素注射部位包括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不同注射部位吸收胰岛素速度不同,腹部最快,随后依次是上臂、大腿和臀部;注射部位轮换可以有效预防局部硬结和皮下脂肪增生,可以选择以周为单位或者以次为单位的左右轮换;注射前检查注射部位并消毒,用拇指、示指、中指提起皮肤,90°进针后缓慢推注胰岛素,注射完毕针头在皮肤内停留10秒后(胰岛素笔)再拔出针头、松开皮褶。

(4)综合治疗:具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降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1)降压治疗:控制目标为<140/80mmHg,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
2)调脂治疗: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使用他汀类调脂药,控制目标LDL-C<1.8mmol/l;没有心血管疾病者,控制目标LDL-C<2.6mmol/l;如果甘油三酯>4.5mmol/L,应先用降低甘油三酯为主的贝特类药物。
3)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

(5)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各类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掌握低血糖的处理。如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检测血糖,确定是否发生低血糖,以便给予相应的处理。空腹血糖控制不佳应考虑基础胰岛素作用不足及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等多种原因,不可盲目追加药物的用量。监测凌晨0:00~4:00的多次血糖,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如监测血糖偏低或低于正常值,或先出现低血糖随后高血糖,则为苏木杰反应;如测到的血糖平稳、升高则为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每日黎明(清晨5:00~8:00)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其机制可能是每日黎明时糖皮质醇、生长激素及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所致。
苏木杰反应:即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症状轻微、短暂、而未被发现,但导致体内升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低血糖后高血糖)。

4.随访

(1)随访频率:
建议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每月复诊1次,血糖控制未达标的患者每周复诊1次。

(2)随访内容:
症状变化;生活方式是否改变;用药的依从性;是否定期监测血糖、血糖值变化记录;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最后根据患者现存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健康教育,调整药物治疗,告知患者下次复诊时间。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内容(表9)。

表9 随访监测内容


注:以上内容初诊时有条件的应全部进行;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3)管理目标值: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不能仅关注血糖值,要采取综合性管理,包括关注血糖、血压、血脂、BMI、尿A/C是否达标(表10)。制订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调控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表10 糖尿病患者管理目标


注:a:毛细血管血糖;UAER:尿白蛋白排泄率;尿A/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5.糖尿病患者转诊

(1)初次发现血糖异常,不能明确病因和分型者。
(2)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血糖异常者。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酮阳性,血糖>16.7mmol/L及血气分析pH<7.35,伴恶心和呕吐);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神志异常、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糖>33.3mmol/L);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
(5)血糖控制差。低血糖或高血糖,需严密监测血糖及调整用药者。
(6)需用胰岛素泵或其他强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糖者。
(7)血糖、血压和(或)血脂不达标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经调整方案规范治疗3~6个月后HbA1c>8.0%;调整治疗方案规范治疗3个月后血压大于140/80mmHg;调整方案并规范治疗6个月后LDL-C>2.6mmol/L。
(8)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处理者。
(9)慢性并发症进行性发展,需积极治疗者。
(10)合并重症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足、严重外伤或需行手术者。

6.急性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呼气中有烂苹果味,重者出现严重失水、血压下降甚至昏迷。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当减量、应激、妊娠等。辅助检查发现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血糖升高多达16.7~33.3mmol/L,超过33.3mmol/L时多伴有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或有肾功能障碍。治疗原则为尽快补液、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并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全科医师应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生理盐水静脉补液先快后慢(在1~2小时内输入0.9%氯化钠1000~2000ml,前4小时输入所计算失水量1/3的液体);行血生化检查,纠正电解质紊乱,注意尿量,同时呼叫急救车。如使用本单位救护车转诊,全科医师需备好抢救物品全程陪同,直至将患者护送至上级医院。
预防: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预防和及时治疗感染及其他诱因,加强糖尿病教育,促进糖尿病患者和家属的认识,是主要的预防措施,并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发生率低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且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最初仅表现为多饮、多尿,食欲减退,易被忽视逐渐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最后陷入昏迷。诱因为感染、应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利尿剂等药物、静脉高营养治疗等。遇到不明原因的脱水、休克、意识障碍、昏迷时,应考虑HHS。实验室检查血糖≥33.3mmol/L,血钠多升高,可达155mmol/L以上,血浆渗透压≥320mOsm/L。处理原则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乳酸酸中毒:
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呼吸深大、嗜睡等,大多数有服用双胍类药物史。实验室检查酸中毒、血乳酸水平升高,血、尿酮体阴性。治疗原则:补液,纠正脱水、休克,尽早充分补碱,去除诱因。疑似病例应迅速转诊。严格掌握双胍类药物的适应证,尤其是苯乙双胍,对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及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忌用双胍类降糖药。

(4)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状态,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诊断标准为血糖值≤3.9mmol/L。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严重的低血糖可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甚至昏迷。全科医生发现可疑低血糖患者,立即测血糖、明确诊断,无法监测血糖的暂时按低血糖处理。神志清楚的患者口服15~20g糖类食物(如患者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则必须予以葡萄糖治疗);意识障碍患者予50%葡萄糖溶液20~40ml静脉推注,每15分钟监测血糖一次。病情严重者或低血糖难以纠正者,及时转诊上级医院。

参考文献
1.杜雪平,席彪.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王振杰,石建华,方先业.实用急诊医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4.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诊疗常规.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陈世耀.内科临床思维.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7.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董燕敏,陈博文.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9.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2016.
10.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1.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2.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1:24-43.
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8:401-743.
14.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2016长三角社区医生高血压及糖尿病治疗培训讲义.上海,2016.
1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7:447-488.
1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基层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8:675-696.
17.于晓松,季国忠.全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73.
1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8):629-643.
20.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6):19-108.
2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预防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7):575-588.
2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8:9.
23.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4.廖二元,徐苓,朱汉民,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8(1):1-6.
25.陆霞芳,夏长春,王芷芊,等.社区综合管理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842-846.
26.何成奇,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7.潘志忠,万德森,张力,等.社区常见肿瘤的筛查.中国肿瘤,2002,11(3):133-135.
28.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9.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92-294.
30.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0~6岁儿童健康管理技术规范(WST 479-2015),2015.
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药管理服务技术规范,2013.
33.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第4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4.徐依依.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政策体系框架研究.第二章.2009.
35.康来仪,潘孝彰.艾滋病防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3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国卫办疾控发〔2016〕51号),2016.
37.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国卫办疾控发〔2016〕52号),2016.
38.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卫基层发〔2017〕13号.
39.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0-218.
40.聂广,樊群.慢性病毒性肝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国卫办疾控函[2017]296号).
4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卫发明电[2010]38号).
4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EB/OL〕http://www.chinacdc.cn/ jkzt/crb/zl/azb/.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B/OL〕http://www.nhfpc.gov.cn/jkj/s3578/201602/b9217ba14e17452aad9e45a5bcce 6b65.shtml.
45.夏宪照,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6.王庆文,张敏.预防接种纠纷的法理思考.卫生软科学,2010,24(5):476-477.
47.马骁.健康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8.樊立华.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来源:《全科医生基层实践(第2版)》

作者简介: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全科主任医师。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陈冬冬教授,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常路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