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其他科室>>正文内容
其他科室

护士变身“信息倒卖贩” 被取保候审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7年09月13日    点击数:    5星

骚扰电话在现代社会已经司空见惯了。买车,接到各种保险电话;买房,接到各种装修电话;更有甚孩子出生,接到各种写真影楼电话。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个人信息似乎已成了公开信息,一旦泄露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近日,吴江警方就破获了一起专门倒卖新生儿信息的案件。

据家住苏州的张先生介绍:张先生刚刚喜得贵子,在孩子刚刚出生的短短二十来天,他就接到儿童写真影楼打来的电话,对方知道我家孩子出生时间,还知道我家住哪里。并且张先生表示:这些信息我只留在医院,影楼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一通写真照片推销的电话不禁引起了张先生的疑虑:难道孩子刚出生,信息就被贩卖泄露了?张先生选择了报警。

另一名和张先生有同样遭遇的母亲也表示:经常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已经烦不胜烦。现在孩子才出生不久,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就被泄露,这样的事情想着都觉得有点可怕。其还透漏她从医院回家后第二天就接到了这家儿童写真影楼打来的电话,一再追问对方如何获知自己的信息,没有任何结果之后。她选择了报警。

并且据了解在同一时间段内,吴江区公安局平望派出所接到了多个类似报警。

接到报警,吴江警方汇集线索,经过线索整合,侦查人员发现该推销电话均来自一家儿童写真影楼的座机电话。随后,侦查人员针对这家儿童写真影楼开展了调查。

在这家儿童写真影楼里,侦查人员在后台的电脑里发现了多个电子文档,里面详细标明了新生儿的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以及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数量多达上千条。随后,侦查人员在该影楼负责人姚某的手机里找到了她与一名微信好友的聊天及转账记录。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姚某承认,她购买新生儿信息主要用于推销、经营。据姚某交待,为了扩大客源,从今年6月份开始,她通过当地一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某,向另一家儿童影楼的负责人陈某,以5元每条的价格购买新生儿信息,姚某每月支付中间人张某500元好处费。

那这些新生儿的消息又是从哪得到的呢?

在取得进一步线索之后,侦查人员又找到了姚某的中间人及上家——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某和另一家儿童写真影楼的负责人陈某。经过进一步侦查,这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的源头终于浮出了水面。

原来,自今年6月份起,当地一家二甲医院护士危某,利用在医院妇产科工作的职务之便,多次从妇幼系统拷贝产妇及新生儿信息,以平均每条0.3元的价格卖给儿童影楼的负责人陈某,信息数量多达三四千条。护士为牟利,摇身一变成信息贩子。在做之前没有考虑孩子的安危吗?如果信息被人贩子窃取了呢?

对于陈某一方面利用购得的信息通过电话推销形式向新生儿家庭推销摄影业务,另一方面又多次将购买来的信息以5元每条的高价,通过中间人张某转卖给同行姚某,从中牟利2万余元。

据悉,今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按照该《解释》,“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认定“情节严重”的数量、数额标准减半计算。“内鬼”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应依法从重处罚。

目前,陈某因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已被吴江区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而为其提供信息的医院护士危某也已被取保候审。

据了解新生儿信息遭泄露并非个案。在信息技术支撑和商业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公民的个人信息成了“公开的秘密”,个人资料成为在网上贩卖的“商品”,其中也包括新生儿及其家庭的信息。

据某记者查询发现,在吴江“东太湖论坛”上,也曾有网友发布新生儿信息被泄露的网帖。回帖中,不少网友表示有过类似遭遇。调研显示九成以上市民曾遭信息泄露,但报警很少。

记者从警方获悉,为了打击此类犯罪,2017年以来,苏州、南京、连云港等地均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了专项攻坚行动,捣毁多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窝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0余人。

从已发生的案件进行分析,得出了案件频发的相关因素。

首先是因为市场存在“刚需”,造成了公民个人信息非法买卖和交换的市场。资料贩卖者正是通过这种中介式的层层倒手,获得了数倍于成本的收益。

其次是行业监管不力,企业及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也是造成公民信息被不断贩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行业单位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如医院、民航、银行、电信等等,而这些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这些行业虽然也有出台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业规定,但很多企业及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导致这些规定形同虚设。

吴江警方近期针对公民信息泄露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93.8%的人有过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但对此进行报警或投诉的却少之又少。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无法确定信息泄露主体,某人的家庭住址有可能是被银行、考试机构或者电信等其他部门泄露,但是公民很难判断。其二,潜意识里不愿意投诉或诉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其三,诉讼程序复杂、成本高,一旦进入诉讼,费时、耗力,与诉讼所获取的赔偿不成正比。其四,公民个人信息防范意识不足。网站上注册填写信息,网上购物所用的信息,办各种卡、证填写的申请表,等等,公民个人信息时刻存在被泄露、被利用的风险。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通过此事件,首先要做的是提高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要随意的在某些网站、机构、单据上随意填写个人信息,要在保证安全且必要的情况下填写。一旦泄露要及时报警,维护个人权益,否则这些信息将会成为不法分子诈骗自身及家属的有力工具;其次加强对内部人员的规范和监督,特别是一些公共服务性机构如医院、民航、银行等。对于侵犯公民信息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最后是法律的规范及严惩,法律应明确相关负责机构或人员对信息保护的责任,加大对各种泄露行为进行严惩。加强对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机关内部掌握公民信息的人员以出卖信息来谋取个人利益的管理及约束。


(环球医学编辑:王立群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