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神经>>正文内容
神经

网络成瘾:“惑”与“解惑”

来源:    时间:2011年12月11日    点击数:    5星

    2009年10月14日消息 -  2009年10月10日是第1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使用网络应有度,科学合理才健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达3.38亿,其中青少年1.75亿。资料显示,青少年有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倾向者达13.7%。

    由于缺乏大规模对照研究,国际精神病学界对IA尚无定论。2008年11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出台IA诊断标准的国家。

    IA是不是精神疾病?是何种精神疾病?我们邀请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中心陶然主任为您解说。

    临床表现

    根据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可将网络成瘾(IA)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居多。需要注意,如果个体不伴戒断症状,应考虑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非IA。

    特征性临床表现

    患者对网络使用存在极大渴求,能体会到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为保持这种感受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

    随上网时间延长,患者对网络使用逐渐失去自控力,突然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重者甚至出现冲动、攻击、毁物行为。部分患者会选择网络类似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缓解上述戒断反应。

    戒断反应加剧了患者对网络的渴求,患者常为避免戒断反应而更沉迷于网络,上网渐成为一种固定行为模式,甚至日常行为也局限于网络,从而减少或放弃了既往兴趣、娱乐及其他重要活动。

    患者对亲友隐瞒上网真实时间和沉迷程度,网络危害意识逐渐减弱,为能上网和延长上网时间想尽办法。在家人眼里,患者变得冷漠、无情,对自身及他人的责任感丧失。

    躯体伴随症状

    较普遍的躯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睡眠节律紊乱及疲乏无力、心悸胸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视疲劳、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视屏晕厥现象(一过性黑蒙、可伴恶心呕吐)。

    长期操作电脑可导致腕关节综合征、偏头痛、颈肩疼痛及颈椎病,并增加了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及癫痫的风险。

    精神伴随症状

    患者受刺激场面和网络“高等级身份”影响出现高涨情绪反应,而游戏失败和死亡场面则引起恐惧情绪体验。重症患者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可出现短暂的现实解体甚至妄想。

    过度使用网络往往遭亲友反对,使患者对现实产生严重不适应和无法融入感,出现悲观、沮丧等低落情绪体验,但这并不使患者减少网络使用,相反患者往往通过上网缓解不良情绪,同时在戒断期也易出现抑郁情绪。

    上述精神症状通常有以下特点:① 出现于过度沉迷网络之后,持续时间较短,随网瘾戒除而减少或消失;② 症状内容与网络内容紧密相关,症状变异/变化受网络内容和患者人格特点影响;③ 症状出现不会使患者减少网络使用,恰恰体现IA已达较严重程度。

    现实环境对成瘾行为有强化作用,IA患者面对现实生活压力或轻度应激事件时,网络依赖程度加重,精神症状更多。现实和网络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错综复杂,部分患者虽已长期摆脱网瘾,却形成了牢固的认知及行为偏差。

    其他伴随症状还有品行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等,尤其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少数患者出现神经衰弱症状,且在戒除网瘾后仍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物质依赖也较常见。上述精神障碍的出现通常与患者个性特质、生长环境、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IA之惑:诊断

    IA患者往往合并精神障碍。两项临床研究提示,IA患者常符合Axis-Ⅰ(临床精神障碍,如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和Axis-Ⅱ(如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诊断标准,其中情绪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ICD)尤其常见。哈(Ha)等应用杨氏(Young’s)网络成瘾量表(IAS)对12例青少年IA患者研究发现,3例有严重抑郁,1例有精神分裂症,1例有ICD。这些精神障碍共病增加了IA诊断的困难。 (祝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症状 长期、反复使用网络,目的不是为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学习和工作。

    符合如下特征:①对网络使用有强烈渴求或冲动感;② 减少或停止上网时出现戒断反应,该反应不能由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解释,可通过使用类似电子媒介缓解;③ 至少符合下述五条之一,即为达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上网始末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危害性后果或即使知道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其他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受损。

    病程 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6 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

    鉴别诊断

    正常与过度网络使用(表1)

    心境障碍 IA患者的低落或高涨情绪通常发生于上网行为后,且在摆脱网瘾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如上述情绪障碍发生于上网行为之前,应考虑共病可能。

    神经症 须将IA患者的担心、恐惧情绪与神经症尤其是焦虑障碍相鉴别,应深入了解患者恐惧的内容对象,并详细评估发病过程。IA患者上述情绪与其接触的网络内容或情景有关,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于戒除网瘾后渐缓解。

    精神分裂症 与精神分裂症相比,IA伴发的现实解体和妄想内容较局限,与网络内容紧密相关,在脱离网络后短期内缓解或消失。

    品行障碍 IA患者可为达上网目的而说谎、对抗家长老师要求、逃学等,在IA发生前后有明显差别,戒除IA后可自行缓解或消失,而品行障碍为持续发病过程。 

    表1 网络正常使用、过度使用、成瘾的区别

    治 疗

    IA由个体、家庭及社会环境综合因素导致,需应用系统、科学、全方位综合干预模式,包括医学、心理、教育、军训及社会体验,以达到消除症状、减少复发、完善人格、恢复社会功能的目标。

    医学治疗:药物为主,辅以物理疗法及中医治疗。

    鉴于IA患者以青少年为主,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选取安全性好者,初次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并遵循足量、足疗程原则。

    轻度戒断反应可选用苯二氮[草]   [卓]类抗焦虑药物逐步减量法。若患者出现冲动攻击、甚至自残自杀等行为,在必要保护性措施基础上使用苯二氮[草]   [卓]类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对于非戒断反应所致焦虑、抑郁、躁狂、睡眠障碍等,可酌情选用抗焦虑、抗抑郁、稳定情感、镇静催眠药物;对极少数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者,可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特点,以艺术心理治疗为主,整合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实施“八阶段三分之三疗法”。

    八阶段是根据心理治疗过程划分的,三分之三是指团体、家庭、个体治疗的比例。

    八阶段分别为: ① 激发患者求助动机;② 客观描述症状,挖掘所有与目前问题有关的意识层面或无意识层面内容;③ 寻找成瘾行为触发因素和维持条件;④ 进一步强化治疗动机,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⑤ 鼓励患者全面看待自我,发掘其无意识的潜在力量,增强其治疗信心;⑥ 调整思维模式,重建认知系统;⑦ 强化良好习惯,恢复正常生活方式;⑧ 建立由患者及其父母组成的互戒小组,使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相互支持、监督,巩固疗效,并为其进一步人格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更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珍爱生命,理解生命价值;同时帮助其正确认识网络,变IA患者为网络创造人才。参与社会活动可使其真切感知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工娱活动能陶冶性情、增进身心健康。

    (据陶然教授介绍,上述诊断标准制定纳入患者1300例,依标准诊断率为80%; 2005年至今,4000余例患者接受上述治疗,治愈率60%,经随访复发率为40%——编者注)

    IA之惑: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疗法均被推荐用于治疗IA,但均基于临床经验,尚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

    哈德利(Hadley)在一项开放标签研究中,对19例诊断为冲动控制计算机使用障碍者用抗抑郁药依他普仑治疗10周,继以9周双盲停药期。第一期结束后,患者非必须计算机使用时间显著减少,这种改善在第二期持续,但在依他普仑和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提示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夏皮罗(Shapira)等研究表明,14项使用单一抗抑郁药治疗IA的研究中,5项获良好结果(受试者网络使用中度或显著减少);9项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研究中,2项获良好结果;24项使用情绪稳定剂的研究中,14项获良好结果。

    改良认知行为疗法也被用于IA。杨(Young)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如反相行为练习、借助外部阻力、设定时间界限、卡片提醒IA危害等可帮助患者戒除IA。

    关于IA诊疗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如诊断标准可信度、疾病发展进程和随时间迁移的稳定性(会否演变为其他传统精神障碍)、家族遗传模式、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反应等。 (祝宁)

    命 名

    IA命名较混杂,基本可概括为三类,第一类从成瘾行为学角度出发,称IA或IA障碍;第二类从冲动控制障碍角度出发,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第三类很少牵涉疾病或障碍理论, 如“过度”、“问题性”、“适应不良”的网络使用等。

    从成瘾行为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采用“网络成瘾”这一命名。

    “成瘾”VS “依赖”

    “成瘾”一词最初并未特指物质使用。为特指物质使用并避免“成瘾”含义复杂引起争议,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建议使用“依赖”取代“成瘾”或“成习”。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认为,生理依赖是物质依赖概念的核心,可通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实现,并可出现耐受和戒断症状,但这种生理依赖可不伴社会功能受损。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倾向于通过非物质相关障碍来研究成瘾本质,认为其核心要素是“对一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同时更关注其对个体、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影响。IA不是因物质摄入引起,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故宜命名为“网络成瘾”,而不是“网络依赖”。

    “成瘾”VS“冲动控制障碍”

    主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命名的学者套用了病理性赌博的模式。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首次将“病理性赌博”纳入DSM-Ⅲ中“未列入其他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类别,但其症状诊断标准是基于物质依赖模式。

    冲动控制障碍中除病理性赌博外,其他障碍的诊断并非基于物质依赖模式,故称IA为“病理性网络使用”并归入冲动控制障碍欠妥。

    “非物质成瘾”命名趋势

    目前国际疾病分类(ICD-11)、DSM-Ⅴ有将物质和非物质使用相关问题纳入“成瘾”的趋势。

    临床观察结果

    IA具备成瘾及冲动控制障碍的特征,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1300例患者发现,绝大部分患者存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现象,停止或减少网络活动时出现戒断症状,而“耐受性”及“戒断反应”恰恰是成瘾的两个重要特征。

    成瘾行为具备冲动控制障碍的冲动性特点,但冲动控制障碍不具备成瘾的耐受性及戒断反应特点。

    此外,目前归入冲动控制障碍的一些精神障碍(如纵火狂、偷窃狂等)发病率很低,并且常存在神经生物学基础,却未见与意志力、道德和性格有密切关系。而IA发病率相对较高,且与个体人格特征有关,常受环境因素影响。

    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及本病的临床特征,我们将IA定义如下。

    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再度使用产生强烈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精神及躯体症状。

    IA之惑:归类

    网络成瘾:是否应被视为独立精神障碍?

    IA是否应被作为独立精神疾病?目前国际精神病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2008年3月,布洛克(Jerald J Block)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 J Psychiatry)发表述评认为,从韩国和中国资料来看,IA是一种常见、危害严重的精神障碍。尽管美国缺乏相关数据,但DSM-V应考虑收录IA。

    2009年2月,皮斯(Ronald Pies)在《精神病学》(Psychiatry)杂志针锋相对地指出,目前将IA作为独立疾病为时尚早,需要更多对照研究来解决学术争端。

    两种观点的主要碰撞点为IA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它是独立疾病还是其他精神疾病的表现?争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IA的诊断和治疗。

    赞成将IA诊断为精神疾病的学者观点也不一致。有些主张将IA归为“成瘾”,与酒精、药物滥用归为一类;有些则主张归为冲动控制障碍(ICD)。其命名也五花八门,如强迫性电脑使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题性网络使用、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甚至网络癖等。众多命名提示研究者对IA是指异常或病理性计算机使用,还是专指互联网使用存在分歧。

    IA是否应作为独立疾病列入DSM-V?

    赞成

    IA与其他成瘾障碍临床特征相似,如过度使用、戒断症状、耐受性和社会功能受损。

    初步证据表明IA与阿片能系统有关,阿片受体阻滞剂可能对IA有效,这与目前所知成瘾障碍普遍机制相符。

    将IA归为精神障碍有助于鼓励有症状者寻求救助,降低发病率、死亡率、住院率,减少法律和心理不良后果,减少公众对网络过度使用的认识障碍、陈旧观念和歧视。

    将IA作为独立诊断分类可使临床更关注严重功能受损和高风险人群,还将刺激IA相关研究和教育。若研究成果不支持IA作为独立精神障碍,可在修订DSM-V时剔除。

    反对

    尚无对照研究表明IA患者存在真正的生理戒断反应和耐受性。社交障碍和职业受阻可能是其他潜在精神障碍所致。

    上述论断基于单病例报告,在将IA纳入有病理生理基础的成瘾障碍前还需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须经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证实。

    将IA作为“精神障碍”可能使我们把正常(即使不被赞成)行为归于病态,从而扩展已经过于庞杂的“视同精神障碍”的目录。这将破坏精神疾病诊断的公信力,增加认识障碍、陈旧观念和歧视。

    IA应被归入现有DSM诊断分类,如强迫性障碍或冲动控制障碍,如果创造独立疾病分类,当有新技术进展时,将开启所有新“疾病”的大门,如手机成瘾、全息摄影成瘾、虚拟现实成瘾等。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