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人类阿凡达: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3年07月01日    点击数:    5星

人“永生”或许不再是梦,也不再仅仅只是科幻。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发起了打造“永生人”的“2045计划”又被称为“阿凡达计划”。该计划耗费巨资,雇佣了至少30名科学家,探讨如何让人类的大脑在脱离身体后仍然能够存活。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人类便可通过将大脑植入机器人的方式实现永生。  

6月15日,在世界上最大的艺术会场美国纽约的林肯中心,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学术会议——“全球未来2045”。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和他的“2045计划”是这次会议的绝对主角。

“2045计划”共分四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2015年至2020年,实现通过人脑遥控机器人。这是整个“2045计划”最为现实的阶段。

人脑遥控机器人并不仅仅停留在科幻小说中。目前,俄罗斯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这个机器人原型的许多拟人功能处于“初级阶段”,比如它具有基本人脸识别功能、会移动手臂,但还不会眨眼睛。但伊茨科夫相信,根据数十名科学家的不懈研究,他在未来几年中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遥控自己的机器人“化身”,使它像真人一样自由行动。可一部分专家们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机器人“化身”在未来可以实现稍微复杂一些的功能,但是不太可能像人一样自由行动。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脑和机器之间智能技术,美国、中国等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已经可以实现一些人脑遥控。2012年10月,浙江大学研究人员上传了一段视频到网上,演示了如何用意念控制四旋翼玩具飞机的过程。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脑功能研究专家沈政教授解释到,浙江大学的意念控制四旋翼直升机实验属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一种应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但是目前这样的控制都是任务比较简单、信号比较明确的操作。而人脑控制机器人的关键是人类能够做到多大的程度。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智能机器人研究专家徐德表示:“这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实际上是相当缓慢的,通过机器人实现的智能化最多也只相当于人的幼儿期,有些人对此太过于乐观了。”“现在控制我们行动的一些大脑信号,我们可以找到相关脑区并了解到其反应过程,比如我们现在知道我们的右手受大脑左半球控制,左手受右半球控制。但是有些我们的复杂思维活动,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却并不清楚。”沈政表示,对于人类一些细腻的思想、情感,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意识活动,很难准确进行脑信号的特征识别,因此难以实现意念控制。 

第二阶段:2020年至2025年,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    

想让移植到机器人身上的人脑保持存活和思考状态,科学家需要在机器人“化身”上创造适合大脑生存的精确环境。人脑保持生命活动状态所需要的条件极为复杂,它需要全身神经系统的支持,并不仅仅只是需要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这样简单。人脑一旦离开人的躯体,它的活力也就没有了。徐德表示,人类大脑进行这样的移植以后很难继续存活下去。

  

沈政也认为,即使能够移植成功,由于大脑发育成熟后大脑的脑细胞不可再生,随着脑细胞大量衰老而死,人类大脑从生物体方面死亡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这样的方式无法实现“永生”,最多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延长移植者的部分寿命而已。如果是一个已经极度衰老的人,其大脑也已经濒于死亡,这样的人在死亡之前进行大脑移植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过,有些专家表示,对于有些患重病或者受重伤但是大脑依旧健康的年轻患者来说,如果未来人类在脑机接口技术和大脑生命支持系统方面取得巨大的突破,进行这样的移植倒是可以挽救一部分的生命。

第三阶段:2025年至2035年,制造出“人造大脑”

伊茨科夫称,人造大脑”研究小组将由至少21个顶尖的理论神经学家组成,在这一阶段中,科学家们将破解人脑之谜,炮制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使其可以在主人生前就不断上传和储存主人的所有性格和记忆。当主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延续主人的生命,该目标将有望在2035年前完成。

但是接受采访的数位专家都对完成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非常悲观。沈政表示,虽然截至目前人类脑科学的有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人类在这一领域还有望获得更大的突破,人类大脑更多的秘密将会被解读出来。但是要指望获悉人类大脑的全部秘密,却并不现实。

人脑储存的信息极其复杂,现代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翻译和复制。比如人脑中的记忆既有外显记忆,又有内隐记忆,像平时我们在街上意外碰到一个熟人,但是一时想不起他叫什么名字,可当他走过去10秒钟以后,却突然就想起了他的名字,这样的记忆就属于内隐记忆,而内隐记忆是无法复制的。沈政说,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人脑的复杂思维活动和动态信息有什么特征,人类很难予以全部掌握。

能否给自己克隆一个完全一样的大脑呢?沈政说抛开伦理和道德方面的因素不说,其在生物技术方面就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在未来,人类自身的一些器官比如肝脏、心脏等都可以通过克隆方式进行替换,但是大脑却不行。因为人脑和其他器官不同,它是生物脑,也是社会脑,既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社会学的因素。任何一个人,对其大脑进行克隆,其生物功能可以克隆出来,但是其社会学的因素没有办法进行。例如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就是没有办法克隆的。另一个方面,即使克隆出了人脑,那也是另外一个生命体的人脑,与被克隆者的大脑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因此,指望在2035年以前炮制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根本就很难实现。

终极目标:2045年创造出全息影像版“虚拟人”

虚拟人版的“阿凡达”可以脱离人类肉身和形体的种种限制,真正拥有万年“不死之身”。  对于这一步,徐德表示:“自造一个自身的全息影像不到2045年就可以实现。”其实全息影像目前已经变成现实。目前在一些博物馆和展览现场已经有通过全息影像制作的实物展览呈现给观众。

但是“2045计划”中全息影像版的“阿凡达”要比现在的全息影像复杂得多。根据伊茨科夫的描绘,这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人”并不仅仅是高科技投影图像,它将装载人类的意识,拥有各种超人般的能力,例如可以穿墙而过,可以像光速一样移动,可以承受各种外部极端条件,包括高温、高压、辐射、缺氧等。

沈政认为,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这种全息影像版“阿凡达”的上述很多物理本领都可以逐步成为现实,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装载人的一部分意识也可以实现。但是这种装载与人类通过书籍、计算机储存自己的意识并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

由于人的思想和意识没有办法全部复制到“阿凡达”身上,任何一个人的“阿凡达”也不能像他自身一样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并且其行动也还需要他人的控制才能进行。实际上,这样的“阿凡达”已经和他原来的肉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虽然伊茨科夫“2045计划”中的很多想法具有科幻色彩,但是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将会推动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他们的一些想法,有一部分能够实现,对人类而言也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