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医院鲜为人知的专业——体外循环师 掌握患者“命脉”的幕后英雄

来源:    时间:2023年10月19日    点击数:    5星

心外、神内、麻醉、护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专业,说起体外循环师,不少人却十分陌生。如果说,体外循环是心脏病等多种重病患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体外循环师则是掌握患者“命脉”开关的人。

近日,体外循环师再被提起。这里讲的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体外循环师杨家豪和山东省立医院体外循环师张守本的故事。

整整7个小时的手术 打着点滴守护心脏患者命脉

“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出现胸痛,检查后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要马上急诊手术。”2022年6月21日夜里9点左右,正在耳鼻喉科病房挂着点滴的杨家豪接到来自科室的紧急电话。他二话不说,领着吊瓶便急匆匆地赶往手术室。

专家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体外循环师需要停掉患者的心跳和血液循环,这样外科医生才能在无血的手术视野下完成血管置换等精细操作。

这场手术从晚上9点持续到次日早上4点,整整7个小时,杨家豪寸步不离地守在机器前密切监测。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医院大楼,他“唤醒”了患者短暂沉睡的心脏。最后,关掉人工心肺机。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突发状况,杨家豪早已习以为常。作为全院唯一的体外循环师,他基本上是24小时随叫随到。

有时一天仅睡2小时

“快!来了一名急诊患者,马上准备手术了!”10月12日凌晨1点,接到医院紧急通知,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体外循环师张守本顾不上洗脸,起身穿上衣服就往外跑。

凌晨的马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奔跑。仅用5分钟,张守本赶到了医院,换好手术衣,他冲进手术室,为运行体外循环机提前做准备。而这样的场景,只是张守本当体外循环灌注师的无数个日夜的一个缩影。

用张守本的话来说,从家到医院的那段路,他跑了无数次,每一次他都在心里想,自己快一步,也许患者就多一点生机。

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从业生涯,他已经参加了2000多台体外循环手术。一台手术从白天做到深夜是常事,有时候这台手术刚结束,下一台手术的病人已经等着了也是工作的常态。

“我有时一天只睡2个小时。”张守本说,有一天手术比较多,做完最后一台已经是凌晨了。他在离手术室最近的休息间抓紧睡了2个小时。天亮后,他又进入了手术室里,开始新一轮“战斗”。

“我自己累一点不要紧,只要患者能活下来,就感觉自己做的一切值了。”张守本说。

体外循环师 “一医难求”

体外循环师是掌握心脏患者“命脉”的人,但现实中,这个专业却是医院最冷门的,放眼全国能够独立拥有这个科室的医院都寥寥无几。国内大多数体外循环师的教育背景差异较大,有完成心血管外科学、麻醉学培训的医生,也有管理操作的技术员,还有护理专业的护士。

由于体外循环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心外科,且从业人员过少,大家对其鲜少了解,不仅公众不了解体外循环师,甚至医院其他科室的同行对他们也很陌生。

《2021年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显示,2021年全国725家医院共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量为278056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总量176496例,占比达到63.5%。但全国从事体外循环的专业人员仅2368人。

2021年浙江省共有体外循环师105人,按照临床实际需求来算,2022年仍缺口18人。杨家豪是其所在医院唯一一名体外循环师。

可以说,体外循环师是一医难求。

对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家阳建议,想要补足体外循环专业人员的缺失,一是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在教学环节增设相关实践技能培养课程;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指导,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三是在资格认证及评定上设立统一标准,加强业内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行业潜力。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医院里“最冷门”的专业之一:全国目前仅2000多人从事体外循环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18A02FQ200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