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全科医学>>正文内容
全科医学

换个角度思考:空床给医院带来的无形利益

来源:    时间:2012年04月13日    点击数:    5星

在我国,大医院常常面临人满为患的压力。目前很多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接近或超过100%,医院管理者也常常认为病房空床多了会影响经济效益,因而努力保持床位的高使用率。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处长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反而会使医院和患者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医院床位使用率是每天实际使用的床位与总床位数的比率。提高医院床位使用率,既可以方便患者,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也可以缓解医院的压力。但是,一张空床给医院带来的无形利益却是很显著。

空床能给医院带来显著的无形利益

空床带来的“损失”不可高估,以北京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数据为例,2012年出院患者平均费用大约在19000元/人次,平均住院日为10.9天/人次,平均每床日的收费标准为1700元/床多一些。按住院患者药占比30%测算,平均每床日的药费约为510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少住一天,医院就少收入1700元”。原因是病人所做的主要检查、治疗流程已基本完成。医院的“损失”主要包括:一、床位费、诊疗费只有28元(北京地区三甲医院标准);二、一天的治疗用药,但其费用也不会超过510元/日。再按批零差价计算,医院营利也不会超过60元。因此,每空一张床,医院医疗收入不会损失1700元/天,实际营利损失不超过100元/天。

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一张空床却能给医院带来显著的无形利益:护士夜班工作负荷减少;急诊病人能够及时收入医院;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加强合作,使患者治疗更趋合理,促进床位分配比例更合理,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

内外科联合管床效率会更高

在实践中,一名病人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手段,而传统治疗模式是按照治疗手段分成内科和外科,病人被哪一科收住院,就在哪一科接受治疗。而相对于内科医生注重药物保护来说,外科医生则是“一把刀走天下”,对应用药物治疗经验较少。一旦因病情需要在内、外科之间转科治疗时,往往面临着沟通、调床、治疗方案调整等诸多繁琐环节。少数病人还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若能充分发挥两科医生各自所长,不但病人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会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如果让需要多科治疗的病人由内科进行管理,做好术前准备后再转外科手术治疗,既有利于保障病人安全,也有利于加强内外科合作意识,促进内科、外科系统床位调整,使床位分配比例更趋合理。外科大夫不需要管理术前病人,可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荷。

因此,在外科系统继续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工作中,工作重点应当是通过流程重组,减少各项术前检查、术前准备的等候时间,缩短术前住院日。这可能需要医院还要继续加大硬件投入以满足临床需求。

缩短平均住院日“利润”远大于提高床位使用率

据悉,国外住院手术病人通常是手术当天到医院报到,直接进入手术室手术。也就是说,病人术前准备无需住院,医院术前平均住院日基本为零。如果我们要做到这一点,相应的工作流程还要进行巨大调整,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但是,测算一下就发现,如果能做到这点,所获得的“利润”远比提高床位使用率大得多,同时患者一定也是赢家。

1 我们以“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出院患者占用的住院床日/全部出院患者人数”为公式,以201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系统数据为例,如果能把术前平均住院日(2.35天/人次)减少1天的话,外科系统平均住院日将由5.36天/人次下降至4.36天/人次,按现有外科系统876张病床的使用率不变的情况下,将在去年出院患者55233人次的基础上增加出院患者12668人次,相当于再次隐性扩床201张。

2 目前的术前平均住院日如果能减少2天的,外科系统平均住院日将下降至3.36天/人次,按外科系统876张病床的使用率不变的情况下,将增加出院患者32876人次,相当于再次隐性扩床521张。

依据以上理由,外科系统不需要扩大床位。但是手术台不足的“瓶颈”制约着手术量增长以及外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这可能是多数大医院面临的最主要改革问题。因此,建议床位使用率不必攀高,控制在80%以上即可。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可以满足更多病人的就医需求。但只靠医院一己之力是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的,还需要国家采取人才培养、分级就医、防治结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以及适当调整医保报销比例等举措,实现协调推进。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