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追思贾师谊——扎根于中国播撒爱的意大利传教士

来源:    时间:2017年07月20日    点击数:    5星

如果问历史能留下什么?除了厚厚的文献,传承的物件,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有就是前辈留下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坐落在郑州市解放路立交桥下的一幢残破的修女楼见证了郑州人民医院教会医院的背景,施药救人的初衷,一位外国的传教士将根深深的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自己无私博大的爱。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艘驶往中国的航船上,坐着一个面目清俊的年轻人,他是来自遥远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贾师谊。作为一个传教士,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任务是到中国传教,将神的福祉和力量带给在人间受苦受难的人们。他的目的地是有史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原腹地——河南。

当年的中国满目疮痍,军阀割据,遍地狼烟,百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当年坐在船上,望着苍茫的大海心情起伏不定的年轻人,一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爱的象征,成为一个传奇。

从1904年来到中国,到1944年去世,贾师谊在中国生活了40年。40年间,他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国,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原大地,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亲人。40年间,他在河南建医院,办孤儿院、养老院,这些机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如同乱世中的一座座绿洲,给人们送去温暖,带来希望。

1912年2月,贾师谊先生在教堂两边临街的两间平房门口,挂起“天主堂医院”的牌子,这就是郑州人民医院最早的前身。最初只配备一名修女医生和华人护士张殿臣两人采用西医方式应诊。1924年3月1日,医院更名为“郑州天主堂公教医院”,房屋发展至20间,开设眼科、外科、内科三科,以眼科为主。在公教医院快速发展之时,1937年下半年,日本突然发动侵华战争导致大量贫民伤亡。大批家园被毁的民众纷纷涌进天主教堂内避难,教会人员来者不拒,还给难民安排了吃、住。公教医院门诊的伤病人员数量更是猛增。病床不足,医院内增设地铺收治。包括德玉洁修女在内的不少医务、工勤人员,夜以继日为伤病员服务,不分国籍,彼此同心,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隔着厚厚的历史回望,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还有什么比伤痛得以救治、苦难得以庇护更暖人心的呢?在冰冷的人世间,医院的仁慈和博爱早已超越一般治病救人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

在如今的解放路立交桥下,修女楼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是作为一段历史的缩影,这座修女楼就像一位满目疮痍的百岁老人,始终用坚定、温柔、慈爱的眼光看着郑州这片故土,就如同贾师谊先生在百年前耗尽全身力气,救治病患、庇护百姓一样。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家都浮躁地活着,忙着各种自以为重要的事,忙到忘掉忙的目的,忙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是啊,我们做不到贾师谊那样的坚定,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就在此扎根;我们做不到贾师谊那样的博大,不分国籍,不分贫富,对每一个生命都给予善意和关怀;我们做不到贾师谊那样的智慧,在短短三十多年间,把医院发扬光大,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医院;我们也做不到贾师谊那样的无畏,面对日军的威逼和轰炸,依然坚守在教堂,守护着脆弱的生命……

但我们永远怀念贾师谊先生,敬仰他的精神。那是一种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击不垮的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和国界,永远激励着我们勇敢向前、追寻梦想的精神;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求索、无私无畏的精神!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