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脑多形性恶性胶质瘤术后复发 治疗药物怎么选?

来源:    时间:2017年08月08日    点击数:    5星

老年男性,脑多形性恶性胶质瘤术后复发,治疗药物如何选择?有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药物并不多。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效果较好的新药,其优缺点为何?

基本情况

【病史摘要】

患者,男,70岁,主因“脑胶质瘤术后3个月,头晕和呕吐1周”,于2011年6月7日收入医院肿瘤科。

患者3个月前行脑瘤手术,术后病理:脑低分化多形性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头晕和呕吐症状消失。1周前又开始头晕和呕吐,经甘露醇及大剂量皮质激素处理后入院。脑MRI显示多发脑部病灶,符合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查体示:体温36.2℃,脉搏6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侧呼吸运动度及触觉语颤无差别,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6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腹软,未触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无传染病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患者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久居史。无疫区接触史,无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24岁结婚,育有1子,孩子与爱人体健。婚姻家庭关系和睦。父母病故,死因不详。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传染病及肿瘤病史。

【诊断】

脑多形性恶性胶质瘤术后复发。

【药物治疗】

患者为老年男性,脑胶质瘤术后3个月,头晕和呕吐1周,病理为脑低分化多形性恶性胶质瘤。脑MRI显示多发脑部病灶,符合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病情稳定,有轻微咳嗽,为干咳或咳少许白色黏痰,自诉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血常规:白细胞4.72×109/L,红细胞4.69×1012/L,血红蛋白127g/L;肿瘤标志物NSE、CA125均正常,CYFRA2114.89ng/ml,CEA 12﹒72ng/ml,与目前肿瘤负荷有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肌酸激酶同工酶31U/L;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66U/ml;肝、肾功能正常。考虑患者老年男性,给予替莫唑胺单药化疗。出院复查结果:白细胞计数4.01×109/L,红细胞计数4.11×1012/L,血红蛋白121g/L。

主要治疗药物

药学监护要点

1﹒替莫唑胺治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

有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药物并不多。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是一种口服的第二代烷化剂——咪唑四嗪类衍生物,口服后迅速吸收,具有近100%的生物利用度及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替莫唑胺进入体内,不经肝脏代谢广泛分布于全身,分子量小,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该药主要用于复发的恶性神经胶质瘤,如多形性恶性胶质瘤及退行发育的星形细胞瘤和胶质瘤的辅助治疗。替莫唑胺的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用药前应常规给予5‐HT3受体抑制剂,并且空腹给药。患者接受该方案治疗2疗程后,复查达到部分缓解。治疗耐受性良好,从第2疗程开始用200mg/m2。

2﹒替莫唑胺的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替莫唑胺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倦怠和血液学反应,其中恶心、呕吐、头痛和倦怠的发生频率最高。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为NCI通用毒性标准(NCI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CTC)1或2级(轻至中度),且为自限性,用止吐药即可控制恶心和呕吐。重度恶心和呕吐(CTC3或4级)的发病率分别为10%和6%。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的第1周期发生,不累积。女性患者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NC<500cells/L)和4级血小板减少症(<20000cells/L)发生率比男性患者高(12%比5%和9%比3%);70岁以上患者4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70岁以下患者高(9.5%比5.5%),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相同(均为7%)。但就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70岁及7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并不更高。根据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情况,患者目前无化疗禁忌,故给予单药化疗,并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患者止吐药物处理,并嘱患者出院后定期返院复查血象等检查。

总结分析

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效果较好的新药,1997年该药在欧盟专利药品评审委员会(CPMP)一致推荐下得到批准生产,并于次年在欧洲上市,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其在美国上市用于恶性胶质瘤的化疗,2000年以后国内逐步有临床应用的报道。

替莫唑胺口服后吸收迅速,有近100%的生物利用度及广谱的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不经肝脏代谢,广泛分布于全身,并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且毒性小,耐受性好,为目前治疗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有效的化疗药物。替莫唑胺以150mg/m2为起始剂量,28天为一治疗周期,在头5天连续给予本品,每日1次。若在第29天即下一周期给药的第1天,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谷值≥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应将本品剂量增至200mg/m2,d‐1。在治疗第22天(第一次给药21天后)或该天的48小时内,必须进行完整的血液计数,并且每周1次,直至ANC>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在ANC和血小板计数超过这些数值之前,不得开始下一周期治疗。如果在任一周期中,ANC低于1.0×109/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下一周期的剂量应减少50mg/m2,但不得低于最低建议剂量100mg/m2。

替莫唑胺引起的骨髓抑制毒性是可以预测的,通常最低点在用药后第4周,因此应在用药后第21和第28天复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根据结果调整后续疗程的剂量。替莫唑胺应在空腹或餐前1小时服用。患者未出现TMZ的相关急性毒性反应,偶尔有恶心、呕吐现象,为常规不良反应。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良好。

来源:《药学服务案例解析丛书——肿瘤分册》
作者:杜光
参编:刘东 方建国 张程亮 马丹 王大志
页码:242-244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