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胡大一告诫医生 不要在患者身上做不需要的事

来源:环球医学编译    时间:2018年11月13日    点击数:    5星

当前,医学技术可谓是突飞猛进,疾病治疗手段可谓是日新月异。不少医生更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学习高精尖技术,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高精尖技术,但这些医生,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适合患者吗?患者需要吗?还是这只是你一厢情愿的为了患者好?

可以说,现在不少医生都养成了一种惯性思维,看到患者后老想着能运用什么技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告诫医生必须谨记,千万不要在患者身上做不需要的事情,反过来想想患者需要什么,把该做的做好。当技术对于患者而言不可及时,技术就没有价值。与学习、掌握、研发技术相比,医生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推动那些成熟的、有证据的、可能实现价值的技术到达有需要的患者。

近年来,医疗圈有一种怪现象,不少医院都以每年看了多少患者为傲,仿佛看的患者越多,医院和医生就越自豪。医生坐堂行医,老百姓只有等到身体不适时才想到去医院。来自医患双方的等待使健康得不到很好的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发出警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当今的医学问题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医生治病固然重要,但如果疾病能在发生之前得到预防,那岂不是更好!

此外,许多医生过度关注甚至迷信技术,忽略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事实上,面对疾病与死亡,治疗技术无法负担全部的意义。而当医生们警醒于技术的边界时,他们反而看到了更多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总是安慰,但我们的医生有安慰的能力吗?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我们却没有安慰。

患者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一台等待修理的机器。医生的治疗,不仅是生物学上的治疗,也必须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治疗。

在治疗时,医生更不能一厢情愿,不能给患者强加“你要不这么做,你就没救”的想法。胡大一建议医生在做临床决策时,一定要跳出单纯的生物技术范畴,站在大卫生、大健康的角度来看问题。首先,要尊重患者,考虑到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对治疗的预期。其次,要考虑到伦理和法规。第三,要考虑到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体系,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第四,要充分考虑你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的临床证据,以及自己和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不打无把握之仗。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