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移动的120” 这位乡村医生守护村民健康43年

来源:    时间:2019年10月23日    点击数:    5星

有这样一位医生,38年里,无论白天黑夜,下雨下雪,节日还是假日,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会挎起药箱,疾奔而去……行医多年,从不计报酬,甚至还要为病人垫钱、借钱。当地老百姓称他为“生命健康的守护神”。他就是潼关县荒移村的乡村医生——刘永生。

立志成为好村医

刘永生幼年时正好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他经受了那个年代所有人经受的生活苦难。1960年,不到两岁的他,从姐姐的肩膀上摔下,腿部重伤。无钱治病,老支书张振华立即召集全体党员凑了20元给刘永生治病。

1976年,刘永生读高中时,学校办了医疗班。短短一学期的课程,让他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毕业那年,刘永生17岁,其所在村迎来了一场异常凶猛的麻疹疫情,短短3天内就有4个孩子夭折。村民失去幼子号啕大哭的场景,深深刺激着刘永生。

他决定找来一个验方,凭借书本上的知识“现学现用”。找了几味药材,煎好药,为避免出意外,他先自己服下,观察后发现没事,就急忙端给生病的孩子。但人命关天,没人敢相信一个毛头小伙子的药方。好劝歹说,终于有人家愿意试一试。

最后,刘永生凭借一碗汤、一把草,控制住了疫情,村里再也没有孩子夭折。

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医疗水平尤为低下。老支书眼尖,觉得刘永生是个苗子,派他送去乡镇医院进修。学习归来,他成了当地村唯一的“赤脚医生”。

待病人似亲人

杨志学老人曾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患有淋巴癌。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刘永生常常上门送诊,医药费分文不取。为此,老杨曾有意躲着他,刘永生却说:“你就把我当儿子,儿子给父亲治病,哪有收钱的道理?”

杨志学老人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在生不如死时,得到了医生的救治,又得到了作为儿子的刘永生的一片孝敬之心。

刘凤琴是刘永生眼中一位特殊的“亲人”。送走杨志学之后,刘永生又主动挑起照顾刘凤琴的担子。每隔一段日子,他都要上门为这位80岁的独居老人送药和检查身体。

“阿姨,最近饭量怎么样?”“血压控制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在与老人寒暄期间,他的双手又焐住了听诊头。“病人身子弱,听诊头凉,焐热了能舒服一点”刘永生表示。

刘凤琴老人表示,自己一身都是病,高血压、心脏病,还得过脑梗。刘永生不仅随叫随到,而且从不收治疗费。

宋茂林也是离不开刘永生的人。6年前,他的老伴姚印花突发脑梗,刘永生闻讯赶来,急忙将她往医院送。医生说,老伴可能只有两三个月的日子,让拉回家休养,宋茂林准备放弃,但刘永生没有放弃。

回村后,他开始每天给姚印花扎针、做按摩。奇迹出现了,5天后,姚印花坐了起来,70天后,她甚至可以走路了。病情稳定后,刘永生依然每月两次上门做护理。

宋茂林表示,这么多年,除了药费按成本价收,刘医生总共只收了一百多元。他是真把病人当亲人。

姚娥娥10个月大的女儿,也是刘永生看过的一位病人。几个月前,女儿第一次发烧,她舍近求远慕名来此,被刘医生看病时的细节打动。比如接触孩子前,他要认真洗几遍手;听诊时,动作轻盈;开药前,要问家里还有什么药……

她表示,刘医生治病特别细心,态度好。只要能给病人省钱,尽量少开药,但药效却很好。打那天起,自己就觉得这个医生可亲。

怀孕7个月的村民马小女,突然大出血,被家人送到村卫生所。刘永生一检查,“坏了!是胎盘前置,必须马上转院!”他一边给产妇挂上吊瓶,一边赶忙招呼人手抬担架,把产妇向县城转运。

由于通往县城的公路上车辆稀少,一连拦了几辆车,都没有司机愿意停下。好不容易拦到一辆运煤车,司机见状又要开走,刘永生在情急之下,直接躺到了车轮下。“这是两条人命,你今天要走,就从我身上压过去!”最后司机被说服,孕妇转危为安。

由于经历的险情多,刘永生便有了双手微微颤抖的毛病,连他自己都说不清这是什么时候落下的。刘永生深吸了一口气说,当村医是“一手提针、一手提心,病人一出血,我就直冒汗”。

时刻想着帮助乡亲

身为医生,刘永生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对治疗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但在他心中,还有更大的爱,那就是在呵护乡亲们健康的同时,他还总想着要给乡亲们做些事情。

1985年,村里谢家三兄弟在自家制作花炮时,因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因伤势过重,一人截肢失去双手,一人双目几近失明。

刘永生除了带谢存喜去西安、郑州的大医院治眼睛,一到冬天就其家里帮忙生炉子,逢年过节还把他接到家中一起过。并且在刘永生争取来的项目帮扶下,谢存喜告别土坯房,搬进了新居。

谢存喜表示,刘医生就是自己的眼睛!

伤势最轻的谢双喜,为给哥哥和弟弟治病,欠了不少外债,到了结婚的年纪,仍然是单身。目睹这一切的刘永生,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自家住了不到3年的新瓦房借给谢双喜结婚。

他表示,自己没房子了还能再盖,如果谢双喜不结婚,他家三兄弟就都是光棍了。

刘永生一家则在村卫生院凑合,这一“凑合”,就是近30年。直到今天,夫妻俩还“蜗居”在村卫生院里。儿子结婚时,刘永生在潼关县城给儿子按揭了一套新房,但老两口总共也住过不到5次。

  对于住在卫生院,刘永生倒是乐观,离病人最近,有紧急情况,随时就能处理。但妻子却最怕夜里的砸门声。因为村里病人多,都指望他。

行医43年,刘永生接诊的病人超过10万人次。患者送来的锦旗,年代由远及近,一层叠一层,挂满了卫生院好几面墙壁。不少当地人说起他,用得最多的只有一个字——好!这是淳朴的农民对别人极高的评价。

多年行医,针对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刘永生逐渐探索出一套方便快捷、痛苦小、花钱少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尽管算得上经验丰富,但他依然保持着医生特有的谨慎。会预防、能诊断、会看病、能治疗、会转诊,刘永生为自己定下“15字方针”,“我是村医,水平有限,对病人既要细心治疗,但也万万不可错失良机,更不能耽误病情。”

国庆假期刚过,刘永生穿上白大褂,背着医疗箱出诊了。虽然每天都要用,他的白大褂仍一尘不染。出门前,他又特意清点了一遍医疗箱里的设备。已届花甲之年的编外“赤脚医生”刘永生,一点没有停下脚的意思。

如今,刘波子承父业,也成了荒移村的一名乡村医生,父子俩搭档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刘波表示,村里老人多,发病大多是在夜里。父亲总叮嘱自己,再累再困,晚上10点前不能睡觉。

当地老百姓感激地说:“这么多年来,他救治的病人数不清,帮过的乡党说不清。他是我们东塬上的120,是我们生命的健康守护神!”

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则深情地说道:“我手机再换,他的号码都要记在心。因为,我妈一个人在家,她有个病痛,我们就能随时找他看,这样我就非常非常的安心!”

与他携手走过30多年的妻子则说:“人要活的有价值,他活得就有价值。”

刘永生在日记里写到,“我要知热知冷,我要知寒知苦。我的心要和病人息息相通,病人的血管里滴的每一点药液,都是我一片温柔的情。月亮因医生而圆,家庭因医生而完善。我要给人生安上帆,驶向安全的港湾。我要给人以力的支点,把人生的高峰继续登攀!”

毛主席说过,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年年做好事,甚至一辈子做好事。这位村医就像一粒沙子,扎根基层,从未离开。把解除老百姓的病痛、为老百姓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始终在践行着他的乡医梦,平凡而伟大!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

如需转载,请联系医纬达客服邮箱:univadiscnhelpdesk@merck.com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