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医学新闻>> 政策法规>>正文内容
政策法规

5部门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 年轻医生谁来疼?

来源:    时间:2022年08月09日    点击数:    5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科研人员强,中国科技实力则强。

然而,我国青年科研人员存在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为了营造“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新局面,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切实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不过,既临床又科研的年轻医生,谁来关注他们的苦衷?

减负行动3.0来了 这一次聚焦青年科研人员

事实上,4年来,继减负行动1.0和减负行动2.0之后,这是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开展的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3.0。

这一次减负的主体聚焦于青年科研人员,针对反映集中的多方面紧迫诉求,提出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5方面行动。具体如下:

一、摒弃论资排辈,支持青年科学家挑大梁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
2、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规模;
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
4、在中科院新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指挥部中,新设立副总师岗位,由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
5、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小编碎碎念:

遥想当年,30多岁的邓稼先,就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用6年时间解决国家任务。放眼美国,不少领域的明星级科学家人才,大都是85后。反观我国当下,很少见到30多岁科学家“挑大梁”。部分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时,一些科学家以“帽子”方式拿到了项目,但他们早已远离科研第一线,不少科研方向都存在问题。

因此,这需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中国科协提出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为青年人上升提供了良好渠道,探索了一条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研究员的成长路径,但名额有限,即使青年人才拿到项目,要成为独立课题组长仍然很难。现如今,对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出硬性要求,为青年人才成长为参天大树,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增机会,新博士博士后给5年非竞争性经费

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至少50%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
2、稳步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规模;
3、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
4、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5、有关部门、地方、科研单位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平台。

小编碎碎念:

2016年,著名国际杂志《自然》开展了一项对科学家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申请研究经费困难,导致不少人萌生了放弃研究职业的念头。我国的青年科学家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如今,明文规定中央级科研院所和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至少50%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再就是,科研工作中对各类头衔“帽子”的过分看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人才的发展,甚至造成不同头衔的青年学者之间无法平等交流。有时候在会议中发现大咖们的错误,也不敢说,面对争议也不敢评论。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平台,有利于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学术上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保持自己独特的科研个性,培育更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三、减考核,解下镣铐

1、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
2、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
3、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
4、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对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情况,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

小编碎碎念:

从科研规律看,无论是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还是攻坚克难的技术开发,都属于困难重重、复杂缜密的脑力劳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很难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楚、进度可控。

考核评价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就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氛围。宽容失败,才能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活力。

四、保时间,将青年科学家从繁文缛节中“解救”出来

1、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
2、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
3、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将青年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4、推动科研单位建立“信息只填一次”机制,建立统一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多头、临时、重复提交科研成果信息等问题。

小编碎碎念:

给科学家营造一个宽松、专注的科研环境,摆脱“迎来送往”等非科研工作的困扰,将大大激发科学家的潜力,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

五、强身心

1、推动科研单位面向博士、博士后开展科研职业生涯启蒙培训,配备高水平科研、创业导师,让青年科研人员少走弯路。
2、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
3、推动科研单位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积极配备相应的活动场地和条件。

小编碎碎念:

一般而言,孱弱的身体里难以生出开拓的精神,弱不禁风的人,难有足够的心力与体力来独自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所以,强身心,是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基础。

年轻医生搞科研 更应减负

科研大军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医生,既要潜心临床,还要兼顾科研。专业搞科研的人,尚且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边临床边科研的医生,恐怕需要有三头六臂才能应付过来。

对于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相信很多老百姓会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能看得好病。很少有老百姓会关心,给我看病的医生搞了多少科研、发了多少文章。但在医院的现状是,病看得好,手术做得好,如果没有论文,这个医生依然很难得到晋升,很可能还是主治一枚。

医疗行业需要开拓创新,不可否认,医学科研论文作为评定职称的指标之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很多行业的大牛,确实是病看得好、手术做得好、科研也很厉害。

但大牛毕竟是少数,很多人很难面面俱到。但现如今,很多时候,医生职称晋升,科研SCI论文拥有一票否决权,足以改变一个医生的命运。

有医学专家就曾言,SCI论文“毁掉”了一批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把过多精力集中在发表SCI论文上,不好好学临床;更有甚者为了发文章,写假文章或买文章,被发现后,科研学术生涯彻底断送。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大牛。拿手术刀的医生和做科研的医生,工作性质差别迥异,评价机制自然应当不同。呼吁考评体系应该多维度,权重合理,让拿手术刀的医生安心临床,让科研型医生安心科研,才能让年轻医生们更快的成长起来。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版权所有@科技部


参考资料:
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qtwj/qtwj2022/202208/t20220808_181820.html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