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骨科学>>正文内容
骨科学

如何区分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

来源:    时间:2017年12月15日    点击数:    5星

骨囊肿多次复发,还是单纯性骨囊肿吗?如何区分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详见以下病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13岁,主因左股骨远端骨囊肿术后4年伴疼痛2个月,门诊收入院。患者于4年前因摔伤就诊于当地医院,摄片后诊断为“股骨远端骨囊肿”(图2‐1),遂行“股骨远端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病理为“骨囊肿”。术后一直门诊复查,术后40个月和43个月于当地医院行“病灶穿刺注射甲泼尼龙”。近2个月感觉左大腿疼痛,摄片示左股骨远端溶骨破坏,皮质膨胀,门诊收入院治疗。

图2‐1 4年10个月前初次发现股骨远端溶骨破 坏,初次手术前X 线片

入院查体:患者跛行,左膝关节外侧纵行原切口瘢痕,局部皮肤不红,皮温不高,局部肿胀质韧,有压痛,膝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

影像学检查:X 线片示左股骨干中下段及股骨髁溶骨性破坏,可见多个透亮的分隔,基质较为均一,边界清楚,皮质呈轻度膨胀改变,未见骨膜反应及皮质外的软组织肿块影(图2‐2);增强CT 扫描显示股骨下端溶骨性改变,髓内未见明显强化,溶骨区域边缘局部有硬化缘(图2‐3)。

血常规及生化检验指标无异常。将外院病理切片再次会诊考虑:囊性病变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结构。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病灶刮除前于髓腔典型病灶区域取出2cm 3大小组织送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冰冻活检病理考虑为良性病变伴有局灶细胞生长活跃。遂行左股骨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术。患者仰卧位,气囊止血带下手术。沿左大腿下段外侧原手术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自股外侧肌下缘分离显露股骨下段,切开骨膜并向两侧推开,开2cm×10cm骨窗,可见病灶内有少量浅黄色液体,彻底刮除病灶内病变组织,取异体骨松质植入。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伤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24小时内引流<20ml 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病理报告为骨囊肿局部细胞生长活跃。(图2‐4)患者术后两周伤口一期愈合拆线出院,局部摄片原病灶区域植骨充分,(图2‐5)医师叮嘱患者术后4~6周拄拐杖,左下肢免负重下地活动,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活动。

患者坚持门诊定期复查,第2次术后9个月随访发现股骨远端外侧局灶性透亮区域,术后11个月、15个月发现透亮区域增大,且向近端扩展。术后17个月开始出现左大腿远端疼痛,行走后加重,术后19个月再次复查摄片发现左股骨下段溶骨性改变范围较前明显增大,(图2‐6,图2‐7)门诊考虑“骨囊肿术后复发”再次收入院治疗。

图2‐2 初次手术刮除植骨术4年10个月后就诊时X 线片,股骨中下段溶骨改变,可见多个类圆形透亮区域

图2‐3 初次手术刮除植骨术4年10个月后就诊时CT 片,股骨中下段溶骨改变,基质较均一,边界清楚,皮质完整

图2‐4 第二次手术后病理

图2‐5 第二次刮除植骨手术后X 线片,原病灶区域植骨后影像

图2‐6 第二次手术后19个月X 线片,股骨中下段溶骨改变

图2‐7 第二次手术后19个月CT,股骨中下段溶骨改变,造影剂注射后显示增强

入院查体:左膝部可见原手术切口瘢痕,大腿下段双侧周径相等,局部无明显肿胀,皮肤不红,局部无明显压痛,膝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

完善常规生化检查及术前准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刮除异体骨人工骨植骨术,原切口进入后显露股骨开窗,可见有淡黄色液体流出,并有淡黄色囊壁样结构,予以刮除病灶并用高速磨钻打磨,高压脉冲冲洗枪冲洗后植入人工骨及异体骨松质。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术后病理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伴发纤维结构不良,局灶细胞生长活跃(图2‐8)。术后影像病灶部位植骨充分(图2‐9),医师叮嘱患者术后4~6周拄拐杖,左下肢免负重下地活动,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活动。

术后定期复查,第3次术后10个月X 线开始发现股骨下段溶骨性改变,且逐渐增大,术后48个月开始出现疼痛及活动后加重,门诊再次以“骨囊肿术后复发”收入院治疗。

入院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X 线显示股骨下段大范围透亮带(图2‐10),CT 显示股骨远端不规则密度改变,局部骨皮质增厚(图2‐11)。

图2‐8 第三次刮除植骨手术后病理

图2‐9 第三次刮除植骨手术后X 线片

图2‐10 第三次术后48个月X 线片,股骨中下段再次溶骨性改变

图2‐11 第三次术后48个月CT 片,股骨中下段溶骨改变,边界清楚,皮质完整

完善术前准备后,原手术入路进入后开骨窗2cm×16cm,可见股骨远端囊性变,内有少量膜状物及淡黄色清亮液体,刮除膜状物及原植骨部分,用高速磨钻打磨髓腔内骨嵴至正常骨(图2‐12)。用骨水泥填充空腔,并用钛板螺丝钉内固定。大体标本可见大量原异体骨与自体骨植入物及新生的质软组织,部分植骨区域愈合(图2‐13)。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术后病理报告为增生的纤维性囊壁结构,伴有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少量多核巨细胞及反应性新生骨,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图2‐14)。术后影像显示骨水泥填充充分,钛板位置固定良好(图2‐15)。

图2‐12 第四次术中刮除后髓腔,去除所有骨嵴

图2‐13 第四次术后大体标本,原植骨区域及部分质软病灶组织

图2‐14 第四次术后病理: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2‐15 第四次手术填充骨胶固定后X 线片

(2)专家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属于类肿瘤疾病,是一种单发的、膨胀的溶骨性病变。常见于少年儿童,几乎50%以上介于10~20岁。ABC 可以发生于任何骨,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尤其是膝关节周围以及脊柱部位。发生于扁骨上的ABC 大部分位于骨盆。

ABC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的ABC 约占50%,其余的可以继发于其他病变。对于原发的ABC 的形成原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其生长速度变化较大,有的病例生长缓慢历经数年才能被发现,而有的则呈快速生长以致很短的时间即可达到很大的体积。极少数病例可能静止无痛,在数月或者数年后逐渐成熟、骨化以及自发消退。原发的ABC目前未有恶变的报道,但是侵袭性的ABC 往往与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难以鉴别,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

ABC 治疗的方法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侵袭程度,虽然ABC 是一种类肿瘤疾病,其手术治疗的结果与良性肿瘤相仿。大多数的肢体ABC 可以通过刮除和高速磨钻打磨而清除病灶,局部的复发率报道不一,不活跃的1 期病变刮除后几乎不复发;2 期病变刮除后20%~30%复发,3 期病变伴有明显的软组织包块刮除复发率可达50%。广泛切除或扩大刮除辅助骨水泥或其他物理灭活方法几乎不复发。对于大多数的未成年患者,笔者认为仍以刮除植骨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期骨愈合,尽量减少对骺端的影响。该患者系多次手术复发,在外院手术病理考虑“骨囊肿”,我院会诊考虑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复发原因考虑为该病灶为2~3 期病变,单纯刮除植骨仍易残留囊壁而导致复发,在第4次手术时考虑患者已成年,骨骺闭合,故而采取了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并辅助固定的手术方式,术中开窗彻底,对于每一个范围的高速磨钻打磨都做到直视下进行,用骨水泥填充材料等,大大降低了其复发的风险。

图2‐16 第四次术后9个月(至今),植入骨 胶部位及周围未见透亮区域,固定良好

(3)诊断要点
:骨肿瘤的诊断应遵循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原则。该患者为复发病例,原诊断为骨囊肿,其多次复发的特点不太支持作为单纯的骨囊肿,影像学表现为干骺端的溶骨性改变并呈现分隔状,病灶内基质均一,由于是多次复发的病例,故而其溶骨性病灶腔内液平并不典型,外院病理在我院会诊考虑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本次复发后溶骨性改变仍位于初次病变部位,且由于初次手术采用的植骨术,在判断复发和植骨吸收上不容易区分,但是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确定为复发。如果在考虑恶性病变的诊断时,再次的穿刺活检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病例中由于首先考虑为良性病变,所以不再行活检。

(4)治疗原则
:ABC 属于类肿瘤疾病,所以在治疗的原则上与良性肿瘤相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病灶的活跃程度。对于肢体的ABC 经典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刮除术,病灶的侵袭程度同样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生长迅速且伴有软组织包块的病例,整块切除的广泛外科边界则为首选。对于本病例,从初次手术术前影像学资料来分析,刮除术是比较妥当的。在替代材料方面,仍以生物型材料填充为主,包括自体骨、异体骨松质等。本病例因多次复发,最终采用骨水泥作为填充材料,其一作为一种惰性材料填充固定,更重要的是便于随访早期观察到复发的可能性。

(5)随诊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局部无明显肿胀,患者行走及上下楼运动正常。随访1年,目前局部未见异常,行走不受限。X 线显示骨水泥与骨质交界处未见透亮带及其他异常,钛板螺丝钉固定牢靠(图2‐16)。

(6)经验教训
1)在诊断方面: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区分,初次手术基于单纯骨囊肿的治疗,在病灶的刮除彻底性方面可能不够。此外,患者初次就诊时年龄较小,病灶位置接近骺端,病灶处于较为活跃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复发的风险。

2)在空腔的填充材料方面:基于良性病变的考虑而进行了植骨,但是多次的复发使得病灶的处理变得困难,对于多次复发的侵袭性ABC,骨水泥填充材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扩大刮除,对囊壁的彻底清除。

(刘巍峰)

参考文献
1.Burch S,Hu S,Berven S.Aneurysmal bone cysts of the spine.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1):41‐47

2.Mankin HJ,Hornicek FJ,Ortiz‐Cruz E,et al.Aneurysmal bone cyst:a review of 150 patients.J Clin Oncol,2005,23(27):6756‐6762

3.Cot alorda J,Kohler R,Sales de Gauzy J,et al.Epidemiology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in children:a multicenter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J Pediatr Orthop B,2004,13(6):389‐394

4.Maas EJ,Craig JG,Swisher PK,et al.Fluid‐fluid levels in a simple bone cyst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ustralas Radiol,1998,42(3):267‐270

5.Cot alorda J,Bourel e S.Modern concepts of 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7,127(2):105‐114
 

来源:《骨肿瘤》
作者:牛晓辉 郝林
参编:廉永云 贾健 赵承斌 张 清 郝林
页码:6-13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